送楊九思赴廣西都尉經歷

· 貝瓊
邛笮康居路盡通,西南開鎮兩江雄。 漢家大將推楊僕,蠻府參軍見郝隆。 象跡滿山雲氣白,雞聲千戶日車紅。 明珠薏苡無人辯,行李歸來莫厭窮。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邛笮(qióng zé):古代西南地區的兩個地名,這裏泛指西南邊遠地區。
  • 康居:古代西域國名,這裏指邊遠地區。
  • 兩江:指廣西的左右江,這裏代表廣西地區。
  • 楊僕:漢代名將,這裏比喻楊九思。
  • 蠻府: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稱呼。
  • 參軍:官職名,這裏指楊九思的職位。
  • 郝隆:人名,具體不詳,可能指某位有才能的官員。
  • 象跡:大象的足跡,這裏形容地方偏遠,有大象出沒。
  • 薏苡(yì yǐ):一種植物,這裏可能指珍貴的物品。
  • 行李:指行裝、財物。

翻譯

西南邊遠地區的道路已經完全開通,廣西地區作爲西南的重要鎮守之地,顯得格外雄壯。在漢代,楊僕是一位被推崇的大將,而今在蠻府中,楊九思作爲參軍,才能堪比古代的郝隆。山間滿是象跡,雲霧繚繞,顯得一片白色,而千家萬戶的雞鳴聲中,太陽初升,映照出一片紅色。儘管帶着珍貴的明珠和薏苡,卻無人能夠辨識,只希望你歸來時不要嫌棄貧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楊九思赴廣西都尉經歷的情景,通過對西南邊遠地區的描述,展現了其廣闊與雄壯。詩中運用了歷史典故和自然景象,如「楊僕」、「郝隆」等,來讚美楊九思的才能和地位。同時,通過對「象跡」、「雲氣」、「雞聲」等自然元素的描繪,營造了一種邊疆的神祕與壯麗。結尾處,詩人以「明珠薏苡無人辯」來表達對楊九思的期望,希望他能夠保持清廉,不貪圖富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和對邊疆生活的深刻體驗。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