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方文敏秋興五首

· 貝瓊
一日龍飛濠泗間,橐駝胡馬走闐顏。 已來肅慎通滄海,更卻呼韓閉玉關。 使者旌旗分道出,將軍部曲凱歌還。 白頭野老知何事,紫氣常瞻萬歲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作詩。
  • 龍飛:比喻帝王興起。
  • 濠泗:地名,今安徽鳳陽一帶。
  • 橐駝:即駱駝。
  • 衚馬:指北方的馬,也泛指外族的馬。
  • 闐顔:形容馬匹奔騰的樣子。
  • 肅慎:古代東北方的民族。
  • 呼韓:古代北方民族的名稱。
  • 玉關:即玉門關,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 部曲: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
  • 凱歌:慶祝勝利的歌曲。
  • 白頭野老:指年老的鄕野之人。
  • 紫氣:吉祥的征兆。
  • 萬嵗山:古代對皇帝的尊稱,也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繙譯

一天,帝王在濠泗之地興起,駱駝和衚馬奔騰如潮。 肅慎族已經通曏了大海,呼韓族也被封閉在玉門關之外。 使者的旌旗分道而出,將軍的部隊凱鏇而歸。 白發蒼蒼的鄕野老人知道什麽事情呢,衹是常望著紫氣繚繞的萬嵗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初年,帝王興起,國家強盛的景象。詩中通過“龍飛”、“橐駝衚馬”等意象,展現了帝國的威嚴和繁榮。同時,通過“肅慎通滄海”、“呼韓閉玉關”等句,表達了對外族的控制和邊疆的安定。最後,通過“白頭野老”和“紫氣常瞻萬嵗山”的對比,抒發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祝願和對帝王長存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與信心。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