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遂球公車北上
所之無遠近,遠近在心期。
譬如下種子,所得恆視之。
所以萬石弩,不爲鼠發機。
黎生負宿慧,早歲得皈依。
一心持戒律,焚修遍六時。
不離文字緣,便欲證菩提。
今晨理寶筏,先我去江湄。
遙瞻極樂國,乃在燕山陲。
吾聞有漏因,不了大修爲。
一見宰官身,當作天人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所之:所要去的地方。
- 心期:心中的期望、期約。
- 譬(pì)如:比如。
- 恆:常常,總是。
- 萬石(dàn)弩:石,古代重量單位。萬石弩指非常強的弩弓,力量極大。
- 發機:觸發弩機射箭。這裏意思是不輕易發射。
- 負:具有。
- 宿慧:前世所具有的聰慧。
- 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後泛指虔誠信奉佛教或其他宗教組織,這裏指歸向佛法。
- 持戒律:遵守佛教的各種戒條規矩。
- 焚修:焚香修行。
- 六時:在佛教中,將一天一夜分爲六個時段,即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這裏指一整天。
- 證(zhèng)菩提:證,同「證」。菩提是佛教用語,指覺悟、智慧 ,證菩提即通過修行達到覺悟的境界 。
- ****寶筏(fá):佛教以船筏比喻佛法,寶筏指佛法如同珍貴的船筏能渡人脫離苦海。
- ****江湄(méi):江邊。湄,指岸邊水與草交接的地方。
- 極樂國:佛教中指阿彌陀佛所居住的西方淨土世界,充滿快樂,沒有痛苦。這裏借指京城(有美好之地的寓意)。
- ****陲(chuí):邊緣,邊疆。燕山陲即燕山邊。
- 有漏因:佛教用語,「有漏」指有煩惱、有缺陷的事物,「有漏因」指能產生煩惱和導致生死輪迴的原因。
- 大修爲:深入、高層次的修行。
- 宰官身:原是佛教用語,指官員的身份。這裏或許指去京城謀求官職。
- 天人師: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這裏表示像令人敬仰的導師一樣有成就。
翻譯
無論要去的地方是遠還是近,關鍵在於心中的期望和目標。就好像種下種子,收穫常常取決於當初播種時的心意。所以那威力巨大的萬石弩,不會爲了射老鼠而輕易觸發機關。黎生具有前世帶來的聰慧,早年就歸向了佛法。他一心嚴格遵守佛教的戒條,整日焚香修行。不脫離與文字般若(佛法通過文字而呈現的智慧)的緣分,一心想要通過修行達到覺悟的境界。今天清晨就準備出發,率先我一步前往江邊。遠遠眺望那如極樂世界般美好的京城,它就在燕山的旁邊。我聽說那些帶着煩惱和侷限的行爲起因,是不能完成深入高層次的修行。一旦你能在仕途有所成就,就要像令人敬仰的導師(天人師)一樣有所作爲,給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賞析
這首送別詩別出心裁,沒有寫常見的離情別緒,而是着重展現對友人黎遂球品質、追求的讚賞和期待。開篇以比喻入題,「所之無遠近,遠近在心期。譬如下種子,所得恆視之」形象地表達了人生目標和付出與收穫的關係,爲後文描寫友人的追求做鋪墊。詩中描寫了黎遂球早年皈依佛法、持戒焚修的經歷,表現出他對修行和智慧的嚮往,這樣的描寫塑造出一個品德高潔、有精神追求的人物形象 。「今晨理寶筏,先我去江湄」自然地引入送別場景,友人要登上如同寶筏般的路途前往京城。「遙瞻極樂國,乃在燕山陲」把京城比作極樂國,一方面反映當時人們對京城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暗含對友人此去能有美好前程的祝願。最後「吾聞有漏因,不了大修爲。一見宰官身,當作天人師」幾句,作者從修行的道理延伸到對友人的期望,希望友人即便在世俗的官場中有所成就,也不要忘記修行和追求更高的境界,要以高尚的品德和智慧去影響他人,昇華了詩歌的主題,使送別之情與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融合起來,富有深意且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