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山居十首

正喜長林下,玿璫爲掃除。 誰知陵谷變,忽到水雲居。 蕪沒真人跡,苔荒太史書。 仙家亦消歇,塵世復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浮丘山:山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明代詩人李雲龍所居之地。
  • 玿璫:(sháo dāng)古代的一種玉器,這裡可能指山中的玉石或美石。
  • 陵穀變:比喻世事變遷,典出《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爲穀,深穀爲陵。”
  • 水雲居:指隱居或幽靜的居所,常與山水相伴。
  • 蕪沒:荒蕪埋沒。
  • 真人:道家稱脩真得道的人,這裡可能指隱居的高人。
  • 太史書:指古代史官所著的史書,這裡可能指山中遺畱的古籍或碑文。
  • 消歇:消失,停止。

繙譯

正高興於長林之下,玿璫爲我掃除了塵埃。 誰知世事變遷,忽然間就到了這水雲相伴的居所。 荒蕪埋沒了真人的蹤跡,古籍碑文也被苔蘚覆蓋。 連仙家也消失了,塵世又如何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浮丘山居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詩中,“長林”、“玿璫”、“水雲居”等意象搆建了一幅幽靜而神秘的山居圖景,而“陵穀變”、“蕪沒”、“消歇”等詞語則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無奈與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塵世紛擾的淡漠。

李雲龍

李雲龍,字煙客。番禺人。少補諸生,負奇氣,一時名士多嚴事之。絀於遇,以貲遊國學,卒無成。走塞上,客東莞袁崇煥所。時崇煥總制三邊,威名大震,雲龍在幕參其謀。既而崇煥死,遂爲僧,稱二嚴和尚。明亡,不知所終。著有《雁水堂集》、《嘯樓前後集》、《遺稿》、《別稿》行世。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二、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李雲龍詩,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手抄本《嘯樓詩集》爲底本,參校以廣東省地方文獻館民國鉛印本《嘯樓集》及清溫汝能《粵東詩海》。 ► 7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