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徵君大壽

· 王績
孔淳辭散騎,陸昶謝中郎。 幅巾朝帝罷,杖策去官忙。 附車還趙郡,乘船向武昌。 九徵書未已,十闢譽彌彰。 副君迎綺季,天子送嚴光。 灞陵幽徑近,磻溪隱路長。 編蓬還作室,績草更爲裳。 會稽置樵處,蘭陵賣藥行。 看書惟道德,開教止農桑。 別有幽懷侶,由來高讓王。 前年辭厚幣,今歲返寒鄉。 有書橫石架,無氈坐土牀。 蘭英猶足釀,竹實本無糧。 澗鬆寒轉直,山菊秋自香。 管寧存祭禮,王霸重朝章。 去去相隨去,披裘驕盛唐。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孔淳:人名,可能指孔子的後代或與孔子有某種聯繫的賢人。
  • 辭散騎:辭去散騎常侍的官職。散騎常侍是古代官職,負責隨從皇帝,參與議政。
  • 陸昶:人名,可能指歷史上的某位官員或文人。
  • 謝中郎:辭去中郎將的官職。中郎將是古代官職,負責皇帝的宿衛。
  • 幅巾:古代男子束髮的巾,這裏指李徵君簡樸的裝束。
  • 杖策:拄着柺杖。
  • 附車:搭乘別人的車。
  • 九徵書:多次徵召的文書。
  • 十闢:多次拒絕徵召。
  • 副君:指太子。
  • 綺季:人名,可能指某位賢人或隱士。
  • 嚴光:東漢時期的隱士,以清高著稱。
  • 灞陵:地名,位於長安附近,古代文人常在此隱居。
  • 磻溪:地名,傳說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象徵隱士的居所。
  • 編蓬:用茅草編織的簡陋住所。
  • 績草:用草編織。
  • 會稽:地名,今浙江紹興一帶。
  • 蘭陵:地名,今山東臨沂一帶。
  • 道德:指道德經,古代哲學經典。
  • 農桑:農業和養蠶,泛指農業生產。
  • 幽懷侶:志同道合的隱士朋友。
  • 高讓王:指高尚的隱士,不願爲官。
  • 厚幣:豐厚的財物,指官職帶來的利益。
  • 寒鄉:貧窮的地方。
  • 蘭英:蘭花,這裏指用蘭花釀酒。
  • 竹實:竹子的果實,古人認爲不可食用。
  • 澗鬆:山澗旁的松樹。
  • 管寧:東漢時期的隱士,以清高著稱。
  • 王霸:指王道和霸道,這裏指重視朝廷的規章制度。
  • 披裘:穿着皮衣,象徵隱士的簡樸生活。

翻譯

孔淳辭去了散騎常侍的官職,陸昶也辭去了中郎將的職務。他們束着簡樸的頭巾,朝見皇帝后便辭官歸隱,拄着柺杖匆匆離去。他們搭乘別人的車回到趙郡,乘船前往武昌。儘管多次被徵召,他們依然拒絕出仕,名聲因此更加顯赫。太子迎接了綺季,天子也送走了嚴光。他們選擇在灞陵的幽靜小徑附近,或是磻溪的隱祕之路長居。他們用茅草編織住所,用草編織衣物。在會稽設置了砍柴的地方,在蘭陵從事賣藥的行當。他們讀書只關注道德經,開設教學只教授農業和養蠶。他們有着志同道合的隱士朋友,向來崇尚高尚的隱居生活。前年他們拒絕了豐厚的財物,今年返回了貧窮的地方。他們有書放在石架上,坐在沒有氈墊的土牀上。他們用蘭花釀酒,雖然竹子的果實不可食用,但他們依然生活簡樸。山澗旁的松樹在寒冷中更顯挺拔,山菊在秋天自然散發香氣。他們像管寧一樣保存着祭祀的禮儀,像王霸一樣重視朝廷的規章制度。他們相互隨行,穿着皮衣,驕傲地生活在盛唐時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徵君的高潔品格和隱士生活,通過對比官場的繁華與隱居的簡樸,展現了李徵君對名利的超然態度和對道德生活的追求。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和象徵,如孔淳、陸昶、綺季、嚴光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隱士或賢人,用以襯托李徵君的高尚情操。同時,詩中也展現了隱士生活的自給自足和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體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道德修養的重視。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讚美和對世俗的超越。

王績

王績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爲先聲。 ► 125篇诗文

王績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