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曲
月明中庭搗衣石,掩帷下堂來搗帛。
婦姑相對神力生,雙揎白腕調杵聲。
高樓敲玉節會成,家家不睡皆起聽。
秋天丁丁復凍凍,玉釵低昂衣帶動。
夜深月落冷如刀,溼著一雙纖手痛。
回編易裂看生熟,鴛鴦紋成水波曲。
重燒熨斗帖兩頭,與郎裁作迎寒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庭:庭院之中。
- 掩帷:拉下簾幕。
- 搗帛:用杵敲打布帛,使其柔軟。
- 婦姑:媳婦和婆婆。
- 揎(xuān):捲起或捋起袖子。
- 杵聲:搗衣時杵撞擊的聲音。
- 玉節:玉製的節拍器,這裏指敲打的聲音有節奏。
- 丁丁:形容聲音清脆。
- 復凍凍:形容天氣寒冷,凍得發抖。
- 玉釵:女子頭上的裝飾品。
- 低昂:高低起伏。
- 衣帶:衣服的帶子。
- 纖手:細長的手,指女子的手。
- 回編:反覆編織。
- 鴛鴦紋:一種圖案,通常用來形容布料上的花紋。
- 熨斗:用來熨平衣物的工具。
- 帖:貼合。
- 迎寒裘:用來抵禦寒冷的皮衣。
翻譯
月光照亮了庭院中的搗衣石,媳婦拉下簾幕,下樓來搗打布帛。媳婦和婆婆相對而立,神力頓生,捲起白皙的手腕,協調地敲打着杵聲。高樓的敲擊聲如玉節般有節奏,家家戶戶都未入睡,紛紛起來聆聽。秋天的夜晚,聲音清脆又帶着寒意,玉釵隨着身體的顫動而起伏,衣帶也隨之擺動。深夜,月亮落下,寒冷如刀,溼透了一雙纖細的手,感到疼痛。反覆編織,看着布料的生熟,鴛鴦紋在水波中彎曲。重新點燃熨斗,貼合布料的兩頭,爲郎君裁製一件抵禦寒冷的皮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唐代婦女夜晚搗衣的情景,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她們的勤勞與艱辛。詩中「月明中庭搗衣石」一句,以月光爲背景,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辛苦的氛圍。後文通過「婦姑相對神力生」等句,展現了婦女們勞作時的專注與力量。結尾的「與郎裁作迎寒裘」則透露出婦女們對家人的深情與關懷。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生動地反映了古代婦女的生活狀態和家庭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