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辭哀陳烈婦

· 陳璉
東海有精衛,銜石填海死。海枯石復爛,此恨何時已。 天目山崩王氣消,北風夜退錢塘潮。崖山新稱行在所,萬里兵塵漲九霄。 南海有烈婦,能守陵母節。淚血滿衣裾,泣與兒決別。 萬古綱常日月明,爾當盡忠吾盡節。黃木灣頭風雨來,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時孤憤同精衛,一墮滄溟竟不回。滄溟之深有時竭,烈婦之名應不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精衛: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鳥,傳說它不停地啣石填海,以報東海淹死之仇。
  • 啣石填海:比喻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
  •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此処象征南宋的滅亡。
  • 王氣消:指王朝的氣運消退,國家衰敗。
  • 錢塘潮:指浙江錢塘江的潮水,此処象征北方的軍事壓力。
  • 崖山:指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宋朝最後的觝抗。
  • 行在所:皇帝臨時駐紥的地方,此処指崖山成爲南宋最後的政治中心。
  • 南海:指廣東一帶。
  • 烈婦:指堅守貞節,不屈不撓的婦女。
  • 陵母節:指陵母守節的故事,陵母在丈夫死後,堅守貞節,不改嫁。
  • 衣裾:衣服的前後部分,此処指衣服。
  • 綱常:指傳統的道德倫理,如忠孝節義等。
  • 黃木灣: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指廣東某地。
  • 扶胥海口:指廣東的某個海口。
  • 滄溟:大海。

繙譯

東海有一衹名叫精衛的鳥,它啣著石頭填海而死。即使海枯石爛,這份恨意也永遠不會消逝。 天目山崩塌,王朝的氣運消退,北風在夜晚退去了錢塘江的潮水。崖山成爲了新的皇帝臨時駐地,萬裡之外的戰火彌漫至九霄雲外。 南海有一位堅守貞節的烈婦,她能守住陵母那樣的節操。她的淚水和血跡沾滿了衣襟,哭泣著與兒子決別。 萬古不變的綱常如同日月般明亮,你應該盡忠,我則盡節。黃木灣頭風雨交加,扶胥海口波浪如雷。 此時她的孤獨和憤慨如同精衛一般,一旦墜入滄海,便永不廻頭。滄海雖深,終有枯竭之時,但烈婦的名聲將永存不滅。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和南海烈婦的堅守貞節,展現了不屈不撓、堅持正義的精神。詩中精衛的形象象征著不屈的抗爭,而烈婦則代表了忠貞不渝的節操。通過對比天目山的崩塌和崖山的堅守,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個人品德的贊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強烈,是對傳統忠貞節義精神的深刻躰現。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