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成均諸先生二首

· 陳璉
昔忝同官居胄監,客情都付笑談間。 校書共照青藜火,待漏曾聯玉筍班。 時雨尋常生璧水,祥雲咫尺近鐘山。 別來幾度懷清賞,安得詩同數往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tiǎn):謙辭,表示自己有愧於某事或某職位。
  • 胄監:古代的國子監,是培養貴族子弟的學校。
  • 校書:校對書籍,這裏指在國子監中學習。
  • 青藜火:古代用來校對書籍的燈火,象徵學問。
  • 待漏:等待天明,古代官員早朝前等待天亮。
  • 玉筍班:指朝班的行列,比喻官員整齊的隊伍。
  • 璧水:指國子監中的水池,象徵學問的源泉。
  • 鐘山:山名,這裏可能指南京的鐘山,象徵高遠。
  • 清賞:高雅的欣賞,這裏指對學問的欣賞。

翻譯

曾經有幸與諸位同在國子監任職,客居他鄉的情感都在歡聲笑語中交流。我們一起在青藜燈下校對書籍,也曾一同在朝班中等待天明。時常感受到學問的滋潤如及時雨,吉祥的雲彩彷彿近在咫尺的鐘山。離別以來,多次懷念那些高雅的欣賞時光,多麼希望能再次與諸位交流詩文。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過去在國子監與同僚共事的懷念,以及對學問和友誼的珍視。詩中通過「青藜火」、「玉筍班」等意象,描繪了國子監的學術氛圍和朝堂的莊嚴。末句「安得詩同數往還」,流露出作者希望能再次與同僚們交流學問和詩文的深切願望。整首詩語言典雅,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對過去時光的深情回憶和對學問的熱愛。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