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餘淮南

· 陳璉
安慶城,何其長。城北山兀兀,城南水湯湯。下流帶閩浙,上流襟江湘。 餘侯昔日守此邦,遭時孔艱多陸梁。羣兇倡亂陷淮楚,賊鋒遠來誰敢當。 餘侯仗義思報效,日夜併力修城隍。許國何曾顧家室,奮刀直欲殲豺狼。 手提精兵才半萬,身作藩維蔽一方。屢陳忠義激將士,閒引諸生升講堂。 人人思奮不攜貳,奈時不支良可傷。賊圍四面勢愈亟,扶病裹創赴敵場。 檄書不通外無援,困守孤城經七霜。闔門節義古來少,應爲世道扶綱常。 聖朝有詔重褒美,復敕立廟長淮傍。睢陽淮南與潯陽,千秋萬古同流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兀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 湯湯:水流浩大的樣子。
  • 孔艱:非常艱難。
  • 陸梁:跳躍的樣子,比喻叛亂。
  • 豺狼:比喻兇惡的敵人。
  • 藩維:屏障,比喻保衛國家的重任。
  • 攜貳:有二心,不忠誠。
  • 裹創:包紮傷口。
  • 七霜:七年。
  • 闔門:全家。
  • 綱常:三綱五常,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
  • 睢陽: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 潯陽: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翻譯

安慶城,多麼的堅固。城北的山峯高聳,城南的江水浩蕩。下游連接閩浙,上游緊鄰江湘。 餘侯昔日鎮守此地,時局艱難,叛亂頻發。羣賊作亂,攻陷淮楚,敵軍遠道而來,無人能擋。 餘侯仗義報國,日夜兼程修築城牆。他不顧家室,奮勇殺敵,誓要殲滅豺狼。 手握精兵半萬,身負保衛一方的重任。他多次激勵將士,帶領學生登上講堂。 人人思奮,忠誠不二,但時勢不支,實在令人傷感。賊軍四面圍困,形勢愈發危急,他帶病裹傷,奔赴戰場。 消息不通,外援無望,孤城堅守七年。全家節義,自古少有,爲世道扶持綱常。 聖朝下詔褒獎,又在長淮旁立廟紀念。睢陽、淮南與潯陽,千秋萬古,同享美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餘侯在安慶城堅守抗敵的英勇事蹟,通過對比城池的堅固與敵軍的兇猛,突出了餘侯的忠誠與犧牲。詩中「日夜併力修城隍」、「奮刀直欲殲豺狼」等句,生動展現了餘侯的報國之志和戰鬥精神。結尾處提到聖朝的褒獎和立廟,表達了對其功績的永久紀念,同時也體現了對忠義精神的崇高讚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歷史英雄的深情頌歌。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