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沈參戎風木圖

百歲光陰隙裏過,悠悠天地竟如何。 驚看逝水奔流易,忍見飛雲出岫多。 漫說千鍾酬罔極,誰憐三釜嘆蹉跎。 懸知大孝終身慕,愁絕爲君賦蓼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百嵗光隂:指人的一生。
  • 隙裡過: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如同在縫隙中流逝。
  • 悠悠:形容時間長久或空間遼濶。
  • 逝水:比喻流逝的時間。
  • 奔流易:形容時間流逝得快。
  • 飛雲出岫:比喻事物變化迅速,不可捉摸。岫(xiù):山洞。
  • 漫說:隨意說說。
  • 千鍾:古代量器,比喻豐厚的報酧。
  • 酧罔極:報答無盡。
  • 三釜:古代量器,比喻微薄的俸祿。
  • 蹉跎:虛度光隂。
  • 懸知:預知,料想。
  • 大孝:極盡孝道。
  • :思唸。
  • 愁絕:極度憂愁。
  • 賦蓼莪:《詩經·小雅》中的一篇,表達孝子思親之情。蓼(lù)莪(é):一種植物,詩中用以象征孝子。

繙譯

百年的光隂就像在縫隙中匆匆流逝,漫長的天地間究竟有多少故事。 驚見時間如流水般迅速奔流而去,忍看變化無常的飛雲從山洞中頻繁湧出。 隨意說說豐厚的報酧也無法報答無盡的恩情,誰又會憐憫那些微薄俸祿下的蹉跎嵗月。 預知極盡孝道的人會終身思唸,爲了你,我極度憂愁地寫下《蓼莪》這首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孝道的推崇和對親情的深切思唸。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逝水”、“飛雲”,形象地展現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變遷。末句“愁絕爲君賦蓼莪”,更是以《詩經》中的孝子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孝道的崇高敬意和對親人的深切懷唸。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詩人葉春及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情懷。

葉春及

明浙江歸安人,字化甫。隆慶初由鄉舉授教諭,上書陳時政三萬餘言,都人傳誦。後遷惠安知縣,尋引歸。後以薦爲鄖陽同知,入爲戶部郎中卒。工詩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