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峯東面蓮花形

· 王履
玉並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巔池千葉蓮,尋池復何有。 果是蓮峯望或開,記者之辭又爲繆。傳聞不足信,託意不足憑。 窊隆偶爾如花形,便謂此山緣此名。我來覓勝勝已盈,誰真誰僞何須徵。 世間圖謀多耳聽,未如吾眼真搜冥。我詩通我懷,不爲稽考作。 且看鱗動衆山來,化作笙鍾滿林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並:指蓮花。
  • 欺我:欺騙我。
  • 巔池:山頂的池塘。
  • 千葉蓮:指多瓣的蓮花。
  • 記者之辭:記錄者的言辭。
  • 繆:錯誤。
  • 託意:寄託的意思。
  • 窊隆:高低不平。
  • 覓勝:尋找美景。
  • 盈:充滿。
  • 稽考:考證。
  • 鱗動:形容山峯連綿起伏的樣子。
  • 笙鍾:古代樂器,這裏比喻山間的聲音。
  • 壑:山谷。

翻譯

西峯東面的蓮花形狀, 十丈高的蓮花,已經欺騙我很久了。 山頂的池塘裏,尋找千葉蓮又有什麼呢? 如果真的是蓮峯,那麼記錄者的言辭又是錯誤的。 傳聞不足以相信,寄託的意思也不足以憑據。 高低不平偶爾像花形,便認爲這座山因此得名。 我來尋找美景,美景已經充滿,誰真誰僞何須考證。 世間圖謀多聽耳,不如我眼真搜尋幽深。 我的詩表達我的情懷,不爲考證而作。 且看山峯連綿起伏,化作笙鍾之聲充滿林間山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西峯蓮花形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傳聞和記錄的懷疑態度,強調了親眼所見的重要性。詩中,「玉並十丈花」與「巔池千葉蓮」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真實美景的追求。最後,通過「鱗動衆山來,化作笙鍾滿林壑」的生動描繪,展現了山間的壯麗景色和自然之聲,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獨特見解。

王履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安道。篤志問學,博通羣籍,教授鄉里,能詩文,工繪畫。金華名醫朱震亨弟子,盡得其術。洪武十七年遊華山,作圖四十幅,奇秀絕倫。有《醫經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傷寒立法考》諸書,醫家宗之。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