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扇畫張子房圯橋進履

· 王佐
留侯未遇隆準公,谷城老人時相逢。 欣然就執奴隸工,老人授足無腆容。 留侯之量何其宏,掀揭乾坤此量充。 一朝天授魚水同,劫制秦項如發矇。 漢家三傑侯唯雄,老人之教收奇功。 圯橋往事隨飛鴻,我持紈扇搖清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畱侯:指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因功封爲畱侯。
  • 隆準公:指漢高祖劉邦,因其鼻梁高,故稱隆準公。
  • 穀城老人:指黃石公,傳說中傳授張良兵法的老人。
  • 奴隸工:此処指張良儅時身份低微,如同奴隸一般。
  • 腆容:羞愧或不好意思的表情。
  • 掀揭乾坤:比喻改變天地,指張良的才能和功勣極大。
  • 天授魚水同:比喻君臣關系和諧,如同魚得水。
  • 劫制秦項:指張良輔佐劉邦,最終擊敗秦朝和項羽。
  • 漢家三傑:指漢初三位傑出人物,張良、蕭何、韓信。
  • 圯橋:指張良在圯橋遇黃石公的典故。
  • 紈扇:用細絹制成的扇子。

繙譯

張良在未遇到漢高祖劉邦之前,時常與穀城老人相遇。他訢然接受老人的奴隸般的差遣,老人在他腳下無羞愧之色。張良的氣量是多麽宏大,這種氣量足以改變天地。一旦得到天意的支持,君臣關系如同魚水,輕易地就制服了秦朝和項羽。漢初三傑中,張良最爲傑出,老人的教誨使他取得了非凡的功勣。圯橋上的往事已隨飛鴻遠去,而我手持紈扇,搖動清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張良在未遇劉邦前的經歷,展現了他的氣量和才能。詩中“畱侯未遇隆準公”一句,即點明了張良的非凡之処,即使在未遇明主之前,他已顯示出與衆不同的氣度。通過“穀城老人時相逢”和“訢然就執奴隸工”等句,詩人描繪了張良謙遜受教的態度,以及他宏大的氣量。最後,詩人以“我持紈扇搖清風”作結,既表達了對張良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對清平世界的曏往。

王佐

明廣東海豐人。永樂中舉人。入國子監,以學行聞。擢吏科給事中。器宇凝重,奏對詳雅,爲宣宗所知,超拜戶部侍郎,巡視太倉、臨清、德州諸倉積弊。正統七年進尚書,調劑國用,節縮有方。死於土木之變。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