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素有志於學茲得告東歸林居靜養其所就可知矣臨別以此紙索贈漫爲賦此遂寄聲山澤諸賢

予有山林期,荏冉風塵際。 高秋送將歸,神往跡還滯。 回車當盛年,養痾非遁世。 垂竿鑑湖雲,結廬浮峯樹。 愛日遂庭趨,芳景添遊詣。 掎生悟玄魄,妙靜息緣慮。 眇眇素心人,望望滄洲去。 東行訪天沃,雲中倘相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荏冉(rěn rǎn):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
  • 神往:心中嚮往。
  • 養痾(yǎng ē):養病。
  • 遁世:隱居避世。
  • 垂竿:釣魚。
  • 結廬:建造簡陋的房屋。
  • 愛日:珍惜時光。
  • 芳景:美好的景色。
  • 遊詣:遊玩。
  • 掎生(jǐ shēng):扶持生命。
  • 玄魄:深奧的靈魂。
  • 妙靜:美妙而寧靜。
  • 緣慮:因緣和思慮。
  • 眇眇(miǎo miǎo):微小而深遠。
  • 素心人:心地純潔的人。
  • 滄洲:隱居的地方。
  • 天沃:天賜的恩澤。

翻譯

我本有隱居山林的願望,但時光荏苒,仍在塵世中徘徊。 高秋時節送別歸去,心中嚮往卻腳步未動。 回車正值壯年,養病並非逃避世俗。 在鑑湖邊垂釣,於浮峯樹下結廬。 珍惜時光,家庭和睦,美景中增添遊玩的樂趣。 扶持生命,領悟深奧的靈魂,美妙寧靜中平息因緣思慮。 微小而深遠的心地純潔之人,望着隱居之地離去。 向東行去尋訪天賜的恩澤,或許在雲中能相遇。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守仁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詩中,「荏冉風塵際」描繪了時間的流逝和塵世的紛擾,而「神往跡還滯」則體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後文通過「垂竿鑑湖雲,結廬浮峯樹」等句,展現了詩人理想中的隱居生活,寧靜而美好。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深切向往。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