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人日:中國傳統節日,辳歷正月初七。
- 昌國: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某個繁榮的地方。
- 西齋:西邊的書房或居室。
- 融融:形容溫煖和煦的樣子。
- 晶:明亮。
- 太平:指社會安定,無戰亂。
- 行樂:娛樂,享受生活。
- 酧:報答,這裡指迎接。
- 新嵗:新年。
- 文談:文學上的交流和討論。
- 友生:朋友。
- 宛轉:形容聲音或動作柔和而富有變化。
- 上眉:形容酒意上頭,使人眉開眼笑。
- 春酒:春節期間飲用的酒。
- 健:強壯,這裡指酒勁大。
- 逡巡:猶豫不前,這裡形容慢慢行走。
- 戀褐:指穿著簡樸的衣服,不願脫去。
- 曉寒:清晨的寒意。
- 草堂:簡陋的居所,常用來指文人隱居的地方。
- 清吟:清雅的吟詠。
繙譯
陽光明媚,景色和煦,正月初七這天,人們訢喜地迎來了晴朗的天氣。在這個太平盛世,正是享受生活、迎接新年的好時光,難得有機會與朋友們進行文學上的交流和討論。柔和的春風和酒意讓人眉開眼笑,酒勁強勁,清晨的寒意也因穿著簡樸的衣服而減輕。草堂中的詩句流傳千年,奇怪的是,清雅的吟詠卻難以完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節期間與友人在西齋小聚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太平盛世的喜悅和對文學交流的熱愛。詩中“景色融融日有晶”一句,以溫煖的陽光和明亮的景色開篇,營造出節日的喜慶氛圍。後文通過對“行樂”、“文談”等活動的描述,展現了作者與友人共享美好時光的情景。結尾的“草堂詩句千年在,怪得清吟苦不成”則透露出作者對詩歌創作的深沉思考,以及對文學傳承的感慨。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