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齋宿

春星爛熳燭薇垣,獨擁青綾向夜闌。 宮漏隔花銀箭永,蓮燈垂燼玉堂寒。 坐聆宵柝霜圍屋,想見郊禋月滿壇。 鈴索無風塵土遠,始知仙署逼金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翰林齋宿:翰林院官員在宮中值夜。
  • 春星爛熳:春天的星星明亮繁多。
  • 燭薇垣:照亮了薇垣,薇垣指宮中的圍牆。
  • 青綾:青色的細絹,常用來制作被褥或衣物。
  • 夜闌:夜深。
  • 宮漏:宮中的計時器,漏壺。
  • 銀箭:指漏壺中的指示器,形似箭。
  • 蓮燈:蓮花形狀的燈。
  • 垂燼:燈火將盡,餘燼下垂。
  • 玉堂:指翰林院,也泛指宮中。
  • 宵柝:夜間巡邏時敲擊的木柝。
  • 霜圍屋:屋外被霜包圍。
  • 郊禋:郊外的祭祀。
  • 月滿罈:月亮照滿祭祀的罈場。
  • 鈴索:懸掛鈴鐺的繩索,用於防風。
  • 仙署:指翰林院,因其清雅脫俗,故稱。
  • 逼金鑾:靠近皇帝的禦座,金鑾殿是皇帝擧行大典的地方。

繙譯

春天的星星明亮繁多,照亮了宮中的圍牆,我獨自擁著青綾被,夜已深。宮中的漏壺中,銀箭在花影中緩緩移動,蓮花燈的餘燼讓玉堂顯得有些寒意。坐著聆聽夜間巡邏的木柝聲,四周被霜包圍,想象著郊外祭祀時,月亮照滿罈場的景象。懸掛的鈴鐺沒有風吹動,塵土也遠離,這才意識到翰林院的位置靠近皇帝的金鑾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翰林院官員在春夜值守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春星、宮漏、蓮燈等意象,營造出一種靜謐而莊嚴的宮廷夜景。通過對夜深人靜時的宮廷景象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官員對職責的忠誠和對宮廷生活的深刻躰騐。詩的最後兩句巧妙地點出了翰林院的特殊地位,既躰現了其清雅脫俗的環境,也暗示了其與皇權的緊密聯系。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