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寄王介軒先輩

· 王恭
林下蕭條隱角巾,黃花時節憶同人。 陶潛解印寧辭倦,蘇晉長齊豈是貧。 華髮流年看獨變,青山明月夢來頻。 近聞籌谷多仙賞,忘卻滄洲野水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角巾:古代隱士常戴的一種有棱角的頭巾。
  • 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
  • 陶潛:即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隱逸詩人。
  • 解印:指辭去官職。
  • 蘇晉:唐代詩人,以清貧著稱。
  • 華髮:白髮,指年老。
  • 流年:流逝的時光。
  • 籌谷:指籌集糧食,這裏可能指參與救災或慈善活動。
  • 滄洲:指隱居的地方。
  • 野水濱:荒野水邊的隱居之地。

翻譯

在林間蕭條之地,我隱居着,戴着角巾,秋天的黃花盛開時節,我想起了與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陶淵明辭去官職,寧願過着疲憊的生活,蘇晉長年清貧,難道真的貧窮嗎?看着自己因歲月流逝而生的白髮,我獨自感慨,青山和明月常常出現在我的夢中。最近聽說在籌集糧食的事情上得到了仙人的讚賞,我幾乎忘記了隱居在荒野水邊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恭在秋日裏對友人的思念以及對隱居生活的感慨。詩中通過對陶潛和蘇晉的提及,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不屑。詩人通過描繪自己的隱居生活和內心的感受,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態度。詩的最後兩句,既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也流露出對隱居生活的留戀,體現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情感。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