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鏡嘆
古鏡墮井文字缺,銅腥已盡菱半折。
拾來直置玉几旁,斑駁坭中認磨滅。
今人得鏡憶古時,照來鏡發已如絲。
此鏡開元龍腦鑄,宋家宰相行照見。
是時天子傳紺殿,三十六宮一日遍。
今人不同古人心,古人那似今人面。
免月會缺還復圓,此鏡半面那可存。
從今鏡水不鏡鏡,不如還鏡古井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菱半折:菱形的花紋已經折損。
- 斑駁坭中:斑駁,指顔色不均勻;坭中,指泥土中。
- 磨滅:逐漸消失或損壞。
- 開元龍腦鑄:開元,唐玄宗的年號;龍腦,一種香料,這裡可能指用龍腦香燻過的銅鑄造的鏡子。
- 宋家宰相行照見:宋家的宰相曾經使用過這麪鏡子。
- 紺殿:深藍色的宮殿,這裡指皇宮。
- 三十六宮:指皇宮中的衆多宮殿。
- 鏡水不鏡鏡:第一個“鏡”作動詞,意爲照;第二個“鏡”作名詞,指鏡子。
繙譯
古鏡從井中墜落,文字已殘缺,銅的腥味已消失,菱形的花紋也已折損。撿起來直放在玉制的幾案旁,從斑駁的泥土中還能認出它曾經被磨滅的痕跡。現在的人拿到這麪鏡子,廻憶起古時的情景,照見自己的鏡發已如絲般白。這麪鏡子是在開元年間用龍腦香燻過的銅鑄造的,宋家的宰相也曾使用過它。那時天子在深藍色的宮殿中傳承,三十六宮一天之內都能遍覽。現在的人心與古人不同,古人的麪貌又怎能與今人相比。月亮雖有缺但還會圓,這麪鏡子衹賸半麪,又怎能保存。從今以後,不再用鏡子照水,也不再用鏡子照人,不如將這麪古鏡還廻古井中安眠。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一麪古鏡的滄桑變遷,反映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更疊。詩中,“古鏡墮井文字缺”等句,以古鏡爲媒介,勾連起古今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唸和對現實變遷的感慨。詩末“不如還鏡古井眠”一句,更是以一種超脫的姿態,表達了對古鏡命運的無奈和對歷史長河中個躰命運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