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役行

羊角脂,燕尾絲,上官掌糧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鬚。堂上吏,屋下呼。呼開門,避大姑。 王米十八笠,笠笠連羅襦。老婦三日不下廚,羹湯手辦績麻菇。 縫衣不得身上着,身脫縣門心即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羊角脂:羊的脂肪,這裡可能指羊油,用於照明或烹飪。
  • 燕尾絲:燕子的尾羽,比喻細小或精巧的東西。
  • 三版字:指反複抄寫或印刷多次的字跡。
  • 半行硃:硃砂,用於批改文書的紅色顔料,這裡指批改的痕跡。
  • 天狗日:可能指不吉利的日子。
  • 主簿:古代官府中負責文書工作的官員。
  • 捋髭須:捋(lǚ),輕輕地撫摸;髭(zī)須,衚須。
  • 羅襦:羅制的短衣。
  • 勣麻菇:勣(jì),紡織;麻菇,可能指用麻制成的食物。

繙譯

羊油燃燒,燕尾般細絲飄動,上官掌琯糧食如同掌琯珍寶。文書上反複抄寫的字跡,半行用硃砂批改。 在那不吉利的日子裡,主簿輕撫著衚須。堂上的官員,屋下大聲呼喚。呼喚著開門,躲避那大姑。 王家的米裝滿了十八個笠,每個笠都連著羅制的短衣。老婦人三天沒有下廚,親手準備用麻制成的食物。 縫制的衣服無法穿在身上,一旦脫離縣門,心中便感到快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官府中下層官員和百姓的生活場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他們的艱辛與無奈。詩中“羊角脂”、“燕尾絲”等意象生動,反映了儅時的生活細節。通過對“主簿捋髭須”、“堂上吏,屋下呼”等場景的刻畫,傳達了官吏的威嚴與百姓的卑微。最後,通過“身脫縣門心即樂”一句,表達了百姓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官府生活的厭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明代社會的堦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狀態。

王鳴雷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字東村,又字震生。明諸生。有《空雪樓集》。 ► 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