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七夕

· 楊衡
漢渚常多別,山橋忽重遊。 向雲迎翠輦,當月拜珠旒。 寢幌凝宵態,妝奩閉曉愁。 不堪鳴杼日,空對白榆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漢渚(zhǔ):漢水之濱。
  • 翠輦(niǎn):裝飾華麗的車輛,常指帝王或貴族的車駕。
  • 珠旒(liú):綴有珠子的簾子,這裏指宮廷中的華麗簾幕。
  • 寢幌(huǎng):牀帳。
  • 妝奩(lián):化妝用的盒子或箱子。
  • 鳴杼(zhù):杼是織布機上的梭子,鳴杼指織布的聲音,這裏比喻七夕時織女的工作。
  • 白榆:一種樹,這裏可能指秋天的景象。

翻譯

在漢水之濱常常是離別之地,山中的橋忽然又成爲重遊的場所。 朝着雲彩迎接那華麗的車輛,對着月光拜見那綴滿珠子的簾幕。 牀帳中凝結着夜晚的姿態,化妝盒緊閉着清晨的憂愁。 在這不堪織布聲的日子裏,只能空對着秋天的白榆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異鄉過七夕的情景,通過對漢渚、山橋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以及對翠輦、珠旒等華麗物品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中「寢幌凝宵態,妝奩閉曉愁」一句,巧妙地將夜晚的靜謐和清晨的憂愁結合在一起,增強了詩的情感深度。結尾的「不堪鳴杼日,空對白榆秋」則進一步以七夕織女的傳說和秋天的蕭瑟景象,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

楊衡

唐鳳翔陳倉人,字中師。早年隨父客蜀,曾隱居青城山。後與苻載、王簡言、李元象同隱廬山,結草堂於五老峯下,號山中四友。德宗貞元中登進士第。貞元七年隨桂管觀察使齊映至桂州,後又入廣州嶺南節度使薛珏幕。貞元十六年任桂陽郡從事、郴州倉曹參軍。官至試大理評事。 ► 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