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世

· 曹松
富者非義取,樸風爭肯還。 紅塵不待曉,白首有誰閒。 淺度四溟水,平看諸國山。 只消年作劫,俱到總無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貽世:留給後世。
  • 富者非義取:富有的人不是通過正義的方式獲得財富。
  • 樸風:樸素的風氣。
  • 爭肯:怎麼肯。
  • 紅塵:塵世,指人世間。
  • 白首:白髮,指老年。
  • :同「閒」,空閒,悠閒。
  • 淺度四溟水:比喻經歷不多,見識不廣。四溟水,指四海之水。
  • 平看諸國山:平等地看待各國的山川,意指心胸開闊,不偏不倚。
  • 只消年作劫:只要經歷歲月,就像經歷了一場劫難。
  • 俱到總無間:最終都會到達沒有間隔的地方,即死亡。

翻譯

富有的人並非通過正義的方式獲取財富,樸素的風氣又怎麼肯回來呢?塵世的生活還未等到天亮,白髮蒼蒼的老人又有誰能有閒暇呢?經歷不多,見識不廣,平等地看待各國的山川。只要經歷歲月,就像經歷了一場劫難,最終我們都會到達沒有間隔的地方,即死亡。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富人與樸素風氣、紅塵與白首、淺度與平看等對立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世態的炎涼。詩中「富者非義取」一句,直指社會現實,批判了不義之財的獲取。後文通過對人生經歷和最終歸宿的描繪,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世事無常的深刻感悟,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

曹松

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七十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曹松詩作,風格似賈島,工於鑄字煉句。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故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爭。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才以七十一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祕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徵詩集》三卷。《全唐詩》錄其詩一百四十首。 ► 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