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大願和尚
道朗居太山,達磨住熊耳。手擎清涼月,靈光溢天地。
盡騎金師子,去世久已矣。吾師隱廬嶽,外念全刳削。
擲孔聖之日月,相空王之橐籥。曾升麟德殿,譚無著。
賜衣三銖讓不著,唯思紅泉白石閣。因隨裴楷離京索,邇來便止於匡霍。
瀑布千尋噴冷煙,旃檀一枝翹瘦鶴。峴首故人清信在,千書萬書取不諾。
微人昔爲門下人,扣玄佩惠無邊垠。自憐亦是師子子,未逾三載能嚬呻。
一從散席歸寧後,溪寺更有誰相親。青山古木入白浪,赤松道士爲東鄰。
焚香西望情何極,不及曇詵淚空滴。桐江太守社中人,還送郗超米千石。
寶書遽掩修章句,萬里空函亦何益。終須一替闢蛇人,未解融神出空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道朗:指道士或修道者。
- 太山:即泰山,中國五嶽之一。
- 達磨:即達摩,禪宗初祖。
- 熊耳:山名,位於今河南省。
- 手擎:手持。
- 清涼月:比喻佛法或清淨的心境。
- 靈光:指佛法的智慧光芒。
- 溢:充滿,遍佈。
- 金師子:金色的獅子,佛教中象徵勇猛。
- 去世:指離開塵世。
- 廬嶽:即廬山,位於江西省。
- 刳削:削除,消除。
- 孔聖:指孔子。
- 日月:比喻光明和智慧。
- 空王:指佛教中的佛陀。
- 橐籥:古代冶煉用的鼓風器具,比喻佛法的傳播。
- 麟德殿:唐代宮殿名。
- 譚無著:指談論佛法而無所執着。
- 三銖:古代重量單位,比喻微小。
- 紅泉白石閣:指幽靜的修行場所。
- 裴楷: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京索:京城及其周邊地區。
- 匡霍: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旃檀:檀香木。
- 瘦鶴:比喻高潔或孤獨。
- 峴首:山名,位於湖北省。
- 微人:自謙之詞,指自己。
- 扣玄佩惠:指求學問道,得到智慧。
- 無邊垠:無邊際,無限。
- 師子子:指佛教徒。
- 嚬呻:皺眉呻吟,比喻修行中的苦楚。
- 散席:指離開僧團或道場。
- 赤松道士:指修道者。
- 情何極:情感何其深。
- 曇詵: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桐江太守:指桐江地區的行政長官。
- 郗超: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寶書:珍貴的書籍,指佛經。
- 修章句:研究經文的文句。
- 闢蛇人:指有特殊能力的人。
- 融神:融合精神,達到精神上的合一。
- 空寂:佛教中指超越世俗的空靈境界。
翻譯
道士居住在泰山,達摩駐足於熊耳山。手持着象徵清淨的月亮,佛法的智慧光芒遍佈天地。他們都騎着金色的獅子,早已離開塵世。我的師傅隱居在廬山,外界的雜念全被消除。他拋棄了孔子的智慧和佛陀的教誨。曾在麟德殿上談論佛法而不執着,皇帝賜予的衣物也微不足道,他只嚮往紅泉白石閣。因此跟隨裴楷離開了京城,近來便停留在匡霍。瀑布高懸,噴出冷煙,檀香木上站着一隻瘦鶴。峴首山的朋友信守清淨,無數書信求取也不應允。我曾是門下的人,求學問道,得到無盡的智慧。我也自認爲是佛教徒,不到三年就能體會到修行的苦楚。自從離開僧團後,溪邊的寺廟還有誰與我親近。青山古木映入白浪,赤松道士成爲我的東鄰。焚香西望,情感何其深,不如曇詵的淚水空滴。桐江的太守是社中人,還送來了郗超的千石米。珍貴的書籍掩蓋了修行的章句,萬里之外的空函又有何益。最終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來闢除障礙,未達到精神上的合一,離開空靈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佛教修行和清淨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師長的敬仰。詩中通過對道士、達摩等佛教人物的描述,展現了他們超脫塵世的形象。詩人自比爲佛教徒,表達了自己在修行道路上的堅持和苦楚。詩中還流露出對友人的思念和對世俗的不屑,體現了詩人追求精神自由和清淨境界的決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