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馬頭山

馬頭寶峯,秀塞寒空。有叟有叟,真隱其中。無味醍醐,亦非般若。 白趾碧目,數百瀟灑。苦竹大於杉,白熊臥如馬。金鐘撼壑,布水噴瓦。 芙蓉堂開峯月入,嶽精踏雪立屋下。伊餘解攀緣,已是非常者。 更有叟,獨往來,與我語。情無剛彊,氣透今古。竹笠援補,芒鞋藤乳。 北風倒人,乾雪不聚。滿頭霜雪湯雪去,湯雪去。無人及,空望真氣江上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醍醐(tí hú):古代指從牛奶中提煉出的酥油,比喻最高的佛法或智慧。
  • 般若(bō rě):佛教用語,指智慧。
  • 瀟灑:形容舉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 嶽精:指山中的精靈。
  • 攀緣:比喻依附權貴或事物。
  • 剛彊(gāng qiáng):即剛強,指性格堅強,不易屈服。
  • 芒鞋:用芒草編織的鞋子,常指僧侶的鞋子。
  • 藤乳:藤條上的汁液。
  • 乾雪:乾燥的雪。

翻譯

馬頭山的寶峯,秀麗地聳立在寒冷的天空中。那裏有一位老者,他真的隱居在其中。他的生活沒有世俗的滋味,也不是追求智慧的修行。他有着白色的腳和碧綠的眼睛,舉止數百次都顯得瀟灑自如。那裏的苦竹比杉樹還要高大,白熊像馬一樣躺臥。金鐘般的山峯震撼着山谷,瀑布的水噴灑在瓦片上。芙蓉堂敞開,山峯和月光一同進入,山中的精靈在雪中踏步站在屋下。我解除了攀附權貴的心思,已經不再是一個尋常的人。還有一位老者,獨自往來,與我交談。他的情感不剛強,但氣息貫穿古今。他用竹笠修補,穿着芒鞋,用藤條上的汁液。北風吹倒人,乾燥的雪不聚集。滿頭的霜雪,我像湯雪一樣離去,離去。沒有人能及得上,我空望着那真氣,站在江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山中的老者,通過對比世俗與隱逸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清淨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如「馬頭寶峯」、「苦竹大於杉」、「白熊臥如馬」等,生動地勾勒出一幅山中隱居的圖景。通過對老者形象的刻畫,詩人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境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嚮往。

貫休

貫休

五代時僧。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苦節峻行,傳《法華經》、《起信論》,精其奧義。錢鏐重之。後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誇張,世稱“梵相”。有詩名。嘗有詩云:“一瓶一鉢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人呼得得來和尚。有《禪月集》。 ► 7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