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與諸道友夜坐聞邊防不寧因示同志

龍砂鐵馬犯煙塵,跡近羣鷗意倍親。 風捲蓬根屯戊己,月移鬆影守庚申。 韜鈐豈足爲經濟,巖壑何嘗是隱淪。 心許故人知此意,古來知者竟誰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龍砂:古地名,在今江蘇江陰市東北,此處借指邊防地區。
  • 鐵馬:披有鐵甲的戰馬,代指戰爭中的軍隊。
  • 犯煙塵:指發生戰爭,揚起煙塵 。
  • 蓬根:即蓬草的根,蓬草遇風常被吹折而飛轉 ,這裏形容戰亂中百姓流離失所。
  • 屯戊己:「戊己」爲古代曆法中的天干名,這裏可能指軍隊在邊境屯紮。 戊(wù) 己(jǐ)
  • 守庚申:古代一種養生方法,指於庚申日通宵不眠,以避免三尸神上天報告個人的善惡之事,這裏有靜坐等待的意味。
  • 韜鈐(tāo qián):指兵書,這裏代指軍事謀略。
  • 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才能。
  • 隱淪:隱居之人。

翻譯

邊防地區燃起戰火,敵軍的鐵騎揚起煙塵。而我在山中,與羣鷗爲鄰,感覺與友人越發親近。狂風席捲着蓬草的根,戰士們在邊境屯紮戍守;明月移動着鬆影,我們山中衆人如同在守庚申一樣靜坐着。僅僅依靠兵書中的謀略哪足以經世濟民,我身處這深山岩壑之間又何嘗是真正的隱居。我把心事說給老朋友聽,希望他們能懂我的心意,只是從古至今,真正能理解我的人又有誰呢?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溫庭筠複雜的心境。開篇「龍砂鐵馬犯煙塵」,直接點出邊防不寧的緊張局勢,如一聲警鐘,奠定了全詩憂心忡忡的基調。「跡近羣鷗意倍親」則在戰亂的背景下,將自己置身於山中與羣鷗爲友的悠然場景與之對照,突出了在亂世中對友情的格外珍視。頷聯繼續描寫戰爭景象與山中生活,「風捲蓬根屯戊己」刻畫了百姓流離、軍隊屯紮的悽惶;「月移鬆影守庚申」描繪出山中靜謐夜坐的畫面,動靜結合,更添氣氛的凝重。頸聯筆鋒一轉,詩人質疑兵書中的謀略對經世濟民的作用,也表達自己身處巖壑並非真正想隱居。尾聯詩人將自己內心的感慨以一問收尾,發出知音難覓的嘆息,顯示出在亂世之中無人能理解自己心意的孤獨與無奈,深化了詩歌的憂國傷時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感 。

溫庭筠

溫庭筠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纔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爲“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