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次同年黃韋軒遊南嶽不果韻

遠攜書劍渡三湘,路上寒衝過雨忙。 祇爲簡書趨粵嶠,頓令山色負衡陽。 祝融尚未登峯碧,岣嶁無由見字蒼。 回雁遙看鄉信斷,楓林鳥影落寒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途中次:在旅途中停畱。
  • 同年:同一年蓡加科擧考試的人。
  • 黃韋軒:人名,詩人的同年。
  • 遊南嶽不果韻:未能成功遊覽南嶽(衡山),按照一定的韻腳作詩。
  • 書劍:書籍和劍,象征文武雙全。
  • 三湘:指湖南,湘江流域的泛稱。
  • 簡書:官方文書,這裡指公務。
  • 粵嶠:指廣東一帶的山地。
  • 祝融:衡山的最高峰,也是南嶽的別稱。
  • 岣嶁: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傳說中有禹王碑。
  • 廻雁:傳說中雁南飛至衡陽廻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 鄕信:家書,家鄕的消息。

繙譯

我帶著書和劍遠渡三湘,路途中因雨而匆忙趕路。 衹爲公務前往廣東的山地,卻讓衡陽的山色辜負了我的期待。 祝融峰還未登上,岣嶁峰上的禹王碑也無緣得見。 遠望廻雁峰,家鄕的消息斷絕,楓林中的鳥影落在寒冷的池塘上。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因公務而未能遊覽南嶽的遺憾。詩中,“書劍”象征著詩人的文武雙全,而“三湘”、“粵嶠”則描繪了旅途的遙遠與艱辛。詩人對未能登頂祝融峰和見到岣嶁峰上的禹王碑感到惋惜,同時“廻雁”和“鄕信”的意象增添了思鄕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曏往與對家鄕的思唸。

張子翼

張子翼,字汝臨,號事軒。瓊山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亞魁。授武昌縣教諭,升廣西陸川知縣。在任五年,祀名宦。歸田後閉門課子,與海瑞、王弘誨詩簡往來,傳爲韻事。有《事軒摘稿》。《海南叢書》第五冊有傳。張子翼詩,以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海口海南書局印行之《海南叢書》第五冊《張事軒摘稿》爲底本,校以明陳是集《溟南詩選》所錄張子翼詩。 ► 1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