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胡我溪昆仲

萬鬆亭下寒溪橋,走馬衝泥苦折腰。 下榻何曾嫌造次,登堂原不費招邀。 入簾庭草連荊樹,出谷鶯聲遍柳條。 眼底江山分楚越,迎恩樓上夢魂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萬鬆亭:亭名,位於松林之中。
  • 寒溪橋:橋名,因溪水寒冷而得名。
  • 走馬衝泥:形容旅途中的艱辛,馬匹在泥濘中行走。
  • 折腰:彎腰,這裏指旅途勞累。
  • 下榻:指住宿。
  • 造次:匆忙,不慎重。
  • 登堂:進入正廳,指受到正式接待。
  • 招邀:邀請。
  • 入簾庭草:指庭院中的草木。
  • 荊樹:荊棘樹,常用來比喻艱難困苦的環境。
  • 出谷鶯聲:指從山谷中傳來的鶯鳥的叫聲。
  • 柳條:柳樹的枝條。
  • 眼底江山:眼前的山河景色。
  • 分楚越:分別屬於楚地和越地,這裏指地域的分界。
  • 迎恩樓:樓名,可能是詩人的居所或重要地點。
  • 夢魂遙:夢中的靈魂感到遙遠,指思念之情。

翻譯

在萬鬆亭下,寒溪橋邊,我騎馬穿越泥濘,旅途勞累得彎腰。住宿時並不介意匆忙,進入正廳也不需要特別的邀請。庭院中的草木和荊棘樹映入眼簾,山谷中鶯鳥的叫聲傳遍了柳樹的枝條。眼前的山河景色,分屬於楚地和越地,我在迎恩樓上,夢中的靈魂感到遙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詩中「萬鬆亭」、「寒溪橋」等地點的描繪,營造了一種幽靜而略帶淒涼的氛圍。後句中的「走馬衝泥」、「折腰」等詞語,生動地表現了旅途的艱辛。而「下榻何曾嫌造次,登堂原不費招邀」則展現了詩人的豁達與不拘小節。結尾的「眼底江山分楚越,迎恩樓上夢魂遙」則深化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使整首詩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

張子翼

張子翼,字汝臨,號事軒。瓊山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亞魁。授武昌縣教諭,升廣西陸川知縣。在任五年,祀名宦。歸田後閉門課子,與海瑞、王弘誨詩簡往來,傳爲韻事。有《事軒摘稿》。《海南叢書》第五冊有傳。張子翼詩,以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海口海南書局印行之《海南叢書》第五冊《張事軒摘稿》爲底本,校以明陳是集《溟南詩選》所錄張子翼詩。 ► 1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