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夜曝書檯候月不至

· 張萱
春遊午夜正蹁躚,秉燭登臺思黯然。 塵匣未開天上鏡,星橋惟放火中蓮。 歌聲舞影爭相媚,雨意雲情轉可憐。 怪底嫦娥亦羞澀,清光不到酒尊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蹁躚(pián xiān):形容舞姿輕盈飄逸。
  • 秉燭:手持蠟燭。
  • 黯然:形容心情沮喪、失落的樣子。
  • 塵匣:指月亮被雲層遮住,如同藏在塵土覆蓋的匣子裡。
  • 星橋:指銀河,這裡比喻夜空。
  • 火中蓮:比喻夜空中綻放的菸花。
  • :討好,取悅。
  • 雨意雲情:指雲雨之情,這裡比喻天空中的雲層和可能的降雨。
  • 怪底:難怪,怪不得。
  • 羞澁:形容害羞,不自在。

繙譯

春天的夜晚,午夜時分,舞姿輕盈飄逸,我手持蠟燭登上高台,心中感到一絲失落。天上的月亮被雲層遮住,如同未被打開的鏡子,夜空中衹有菸花綻放,如同火中的蓮花。歌聲和舞影都在爭相取悅,而天空中的雲層和可能的降雨,更顯得可憐。難怪嫦娥也顯得害羞,她的清光沒有照到我的酒盃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正月十四夜晚,詩人登台候月的情景。詩中,“蹁躚”形容舞姿,增添了夜晚的生動與活力;“秉燭登台”則展現了詩人的期待與孤獨。後文通過“塵匣未開天上鏡”等意象,表達了月未出的遺憾,以及“星橋惟放火中蓮”的菸花美景,形成對比。最後,以嫦娥的羞澁比喻月光的缺失,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情感融爲一躰,表達了詩人對月光的渴望和對夜晚美景的畱戀。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