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黃海湯玄翼

· 何絳
垂楊巷口掩秋雲,宅近滄波漁父鄰。 文體共推爲領袖,荷花自採制頭巾。 致書多向居山友,持行偏過出世人。 記得月明沙路上,尚攜僧伴訪江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垂楊巷口:指種有垂柳的小巷口。
  • 滄波:指大海或廣闊的水面。
  • 文體:指文學作品的體裁和風格。
  • 領袖:指在某一領域或羣體中具有領導地位的人。
  • 荷花:一種水生植物,常用來象徵清高和純潔。
  • 頭巾:古代男子用來裹頭的布巾。
  • 致書:寫信。
  • 居山友:居住在山中的朋友。
  • 持行:行爲舉止。
  • 出世人:指出家修行的人,或指超脫世俗的人。
  • 沙路:沙灘上的小路。
  • 僧伴:和尚朋友。
  • 江津:江邊的渡口。

翻譯

在垂柳掩映的小巷口,秋雲低垂,我住的地方靠近波濤洶涌的大海,與漁夫爲鄰。 文學界公認你是領袖,你自己採摘荷花製作頭巾。 你常給山中的朋友寫信,行爲舉止總是超越世俗之人。 記得在月光照耀的沙灘路上,你還帶着僧侶朋友去訪問江邊的渡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何絳對友人黃海湯玄翼的讚美和懷念。詩中,「垂楊巷口掩秋雲」和「宅近滄波漁父鄰」描繪了友人居住環境的幽靜與遠離塵囂,體現了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後文提到友人在文學界的領袖地位,以及其獨特的個人品味和行爲舉止,如「荷花自採制頭巾」,顯示了其高潔不凡的品格。最後兩句回憶了與友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展現了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志趣。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友人才華和品格的敬仰,以及對其生活的嚮往和懷念。

何絳

何絳,與陳恭尹同渡銅鼓洋,訪遺臣於海外。又聞桂王在滇,復與恭尹北上,西濟湘沅,不得進,乃東遊長江,北過黃河,入太行。嘗歷遊江浙及燕、齊、魯、趙、魏、秦、楚間,終無所就。晚年歸鄉,隱跡北田。與其兄衡及陳恭尹、陶璜、樑槤合稱“北田五子”。著有《不去廬集》。清康熙《順德縣誌》卷一三有傳。何絳詩,以中山大學圖書館藏舊鈔本《不去廬集》爲底本,參校民國汪兆鏞鈔本(簡稱汪本)及一九七三年何耀光何氏至樂樓影印汪氏微尚齋鈔本(簡稱何本)。 ► 5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