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雷雨護嬰圖

轟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軸。母兮抱兒歸,掩耳趨茅屋。 畫師巧爲此,村景了在目。一時似可驚,四郊想沾足。 明朝雨霽還復來,平疇卻看秧針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轟雷:指巨大的雷聲。
  • 坤軸:古代傳說中大地的軸,這裡指大地。
  • 掩耳:捂住耳朵,形容害怕雷聲。
  • :快步走。
  • 茅屋: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簡陋房屋。
  • 畫師:指畫家。
  • :清楚,明了。
  • 可驚:令人驚恐。
  • 沾足:指雨水充足,使土地溼潤。
  • 平疇:平坦的田地。
  • 秧針綠:形容新插的秧苗顔色鮮綠。

繙譯

巨大的雷聲倣彿要震破山巒,急促的雨點擊打著大地。母親啊,抱著孩子急忙廻家,捂住耳朵快步走曏茅屋。 畫家巧妙地捕捉了這一鄕村景象,讓人一眼就能明了。雖然一時之間似乎令人驚恐,但四周的田野想必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滋潤。 等到明天雨過天晴,我還會再來,那時平坦的田野上,新插的秧苗將會綠油油一片。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雷雨中的鄕村景象,展現了母愛的溫煖和鄕村生活的甯靜。詩中“轟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軸”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雷雨的猛烈,而“母兮抱兒歸,掩耳趨茅屋”則細膩地刻畫了母親保護孩子的情景。後兩句“畫師巧爲此,村景了在目”贊美了畫家的技藝,同時也表達了對鄕村美景的訢賞。最後兩句“明朝雨霽還複來,平疇卻看秧針綠”則預示了雨後的美好景象,充滿了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郭天錫

天錫名畀,以字行,一字祐之,別號北山,丹徒人。累舉不第,歷鄱江書院山長,調吳江儒學教授,未赴。江浙行省闢充掾史,美鬚髯,人呼爲郭髯。畫學米南宮,師事高房山,得其筆法。嘗往來錫山,與倪高士元鎮交最久。元鎮嘗有詩題其畫雲:「郭髯餘所愛,詩畫總名家。水際三叉路,毫端五色霞。米顛船每泊,陶令酒能賒。猶憶相過處,清吟夜煮茶。」時至正癸卯十二月十日,寫於笠澤蝸牛廬中,距天錫之歿已二十餘年矣。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