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與安節夜坐三首

· 蘇轍
少年高論苦崢嶸,老學寒蟬不復聲。 目斷家山空記路,手披禪冊漸忘情。 功名久已知前錯,婚嫁猶須畢此生。 家世讀書難便廢,漫留案上鐵燈檠。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 子瞻:蘇軾的字。
  • 安節:蘇過的字,蘇軾幼子。
  • 苦崢嶸:形容(言論等)超越尋常,不同凡響。 崢嶸(zhēng róng):高峻、突出的樣子,這裏形容見解超凡。
  • 寒蟬:天冷時不再鳴叫的蟬,比喻不敢講話。這裏指自己年紀大了,發言不再那麼激烈。
  • 目斷:極目遠望,直到看不見。
  • :翻閱。
  • 禪冊:佛教的經典。
  • 忘情:超脫塵世的情感,即不執着於世俗的悲歡得失。
  • 前錯:以前的錯誤,這裏指追求功名這件事。
  • 婚嫁:這裏指子女的婚事。
  • :隨意地,不經意地。
  • 鐵燈檠:鐵製的燈架。 (qíng):燈架。

翻譯

年少的時候見解超凡,言論高妙不同尋常,如今老了就像寒蟬一般不再高聲發聲。極目遠望家鄉的山川,只能徒然記住回去的路,隨手翻閱着佛教經典,漸漸忘卻塵世的情感。對於追求功名,早就知道是以前犯下的過錯;但子女們的婚嫁之事,還必須在這有生之年完成。因爲家中世代都以讀書爲業,實在難以輕易廢棄,只得隨意將那鐵製的燈架留在書案之上。

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寫給兄長蘇軾及侄子蘇過的。詩中展現了蘇轍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變化,充滿歲月的滄桑感。開篇以「少年高論苦崢嶸」回憶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與才華橫溢,與「老學寒蟬不復聲」的老態形成鮮明對比,寫出了時光對人的消磨。「目斷家山空記路」一句表達了對故鄉深深的思念,卻又無法迴歸的無奈。「手披禪冊漸忘情」體現出他試圖從佛法中尋求內心的平靜與解脫。詩人深刻反思自己追求功名的道路是錯誤的,而「婚嫁猶須畢此生」則透出一種對生活責任的擔當。最後「家世讀書難便廢,漫留案上鐵燈檠」,看似平淡,實則飽含對家族文化傳承的執着,鐵燈檠象徵着家族讀書的傳統,即便世事變幻,依然珍貴。整首詩情感醇厚深沉,言辭樸素卻富有哲理,是蘇轍人生感悟的一次深度表達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