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王適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絕

· 蘇轍
遍入僧房花照眼,細尋芳徑蝶隨行。 歸時不怕江波晚,新有橋虹水上橫。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一百五日:指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爲寒食。 花照眼:形容花朵非常繁茂嬌豔,讓人眼睛應接不暇。 橋虹:像彩虹一樣的橋,即拱橋,這裏形容橋的形狀優美。

翻譯

走進寺廟裏一間間僧房,繁茂嬌豔的花朵映入眼簾,讓人目不暇接;漫步在芬芳撲鼻的小徑上,細心探尋那些美麗的花,蝴蝶就像貼心的夥伴一樣跟隨着我一起前行。回去的時候,根本不用擔心江面上天色已晚,此刻江上剛剛新建起一座像彩虹般美麗的橋橫臥在水面上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寒食節於太平寺賞花的美好情景。開篇「遍入僧房花照眼」,一個「遍」字,寫出詩人漫步於寺內多個僧房,所到之處繁花盛開,令人心醉神迷,強烈地傳遞出詩人對花的喜愛和觀賞時的新奇感。「細尋芳徑蝶隨行」更增添了畫面的動態之美,詩人漫步尋花,蝴蝶相伴,展現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氛圍。尾聯「歸時不怕江波晚,新有橋虹水上橫」,前文寫賞花之樂,這裏陡然一轉,寫歸來之景。詩人並不擔憂天色已晚,是因爲有新建的橋橫於江上,增添了幾分安心與從容,也給整個賞花行程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也暗示了詩人遊玩盡興後的平靜喜悅心境。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通過細膩地描寫賞花過程和歸途之景,營造出一種閒適、愜意的意境,讓人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以及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