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遊廬山三首

· 蘇轍
當年五月訪廬山,山翠溪聲寢食間。 藤杖復隨春色到,寒泉頓與客心閒。 巖頭懸布煎茶足,峽口驚雷泛葉慳。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應逐好風還。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寢食:**睡覺和吃飯,指日常生活。
  • **藤杖:**用藤做的手杖。
  • **懸布:**這裏指瀑布,因其從高處垂下如布一般 。
  • **泛葉:**這裏代指划船, 「葉」 形容船像葉子一樣在水上漂浮。慳(qiān):此處有缺少、不夠之意。
  • **扁(piān)舟:**小船 。

翻譯

當年五月我前來尋訪廬山,山巒的翠綠、溪流的聲音融入了我的日常起居之中。如今,我又隨着春天的腳步,拄着藤杖再次來到這裏。清涼的泉水,瞬間讓我的內心變得閒適安然。站在山岩上,看着那高懸如布的瀑布,用來煎茶十分充足;而在峽谷的出口處,水流轟鳴如驚雷,只是適合行船的水面顯得有些不夠寬闊。等到前村都普降了新雨之後,我將乘着一葉扁舟,順着宜人的清風悠然歸去。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重遊廬山的經歷和感受爲線索。首聯回憶當年五月初遊廬山時,山翠溪聲伴隨日常起居,表達出對廬山初次印象的深刻。頷聯通過「藤杖復隨」點明瞭此次重遊,「寒泉頓與客心閒」生動地表現出故地重遊,看到寒泉後心境由塵世迴歸閒適自然的變化。頸聯「巖頭懸布」描繪出廬山瀑布的壯觀,「峽口驚雷」通過聲音進一步強調廬山水流的磅礴氣勢,「泛葉慳」一轉,又流露出對航行條件的些許遺憾 。尾聯以景結情,想象雨遍前村後,藉着好風乘舟歸去的情景,給人一種悠然自得的愜意之感,也展現出詩人隨性灑脫的心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既有對廬山美景的讚美與描繪,又飽含着詩人的心境變化與悠然自得的情志,充滿了詩意與禪趣。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