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監試舉人

· 蘇轍
登科歲雲徂,舊學日將落。 外遭飢寒侵,內苦憂患鑠。 傳家足墳史,遺說本精約。 羣言久紛蕩,開卷每驚矍。 居官忝庠序,授業止幹籥。 朝廷發新令,長短棄前彠。 緣飾小學家,睥睨前王作。 聲形一分解,道義因附託。 安行厭衢路,強挽就縻縛。 縱橫施口鼻,爛熳塗丹堊。 強辯忽橫流,漂盪終安泊。 憶惟法初傳,欲講面先怍。 新科勸多士,從者盡高爵。 徘徊始未信,炫誘終難卻。 嗟哉守愚鈍,幾不被譏謔。 獨醒慚餔糟,未信恥輕諾。 敢言折鋒鋩,但自保城郭。 有司顧未知,選試謬西洛。 羣儒誰號令,新語競投削。 雖雲心所安,恐異時量度。 詭遇便巧射,晚嫁由拙妁。 誰能力春耕,忍飢待秋穫。 聞兄職在監,考較筆仍閣。 縮手看傍人,此意殊未惡。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cú,過去,逝。
  • :shuò,熔化,消損。
  • 墳史:古代典籍。
  • 幹籥:yuè,古代的一種舞具和樂器。
  • :yuē,尺度。
  • 睥睨:pì nì,斜着眼看,側目而視,有厭惡或高傲之意。
  • :zuò,慚愧。
  • 炫誘:炫耀誘惑。
  • 餔糟:bū zāo,吃酒渣,比喻屈志從俗,隨波逐流。
  • 西洛:西京洛陽。

翻譯

考中科舉那年已經過去,過去所學的知識日漸遺忘。在外遭遇飢寒的侵擾,在內被憂患所折磨。家中傳承有豐富的典籍,流傳的學說本來精妙簡約。衆人的言論長久以來紛紛擾擾,打開書卷常常爲之驚訝。擔任官職忝列學校,教授學業只限於舞具樂器。朝廷發佈新的政令,長短尺度捨棄以前的標準。修飾小學家的學說,輕蔑前代君王的著作。將聲音和形狀分裂開來,道義也藉此依附寄託。安心行走就厭煩大路,強行拉拽就落入束縛。縱橫地施展口鼻之能,肆意塗抹紅粉白土。強詞奪理忽然四處氾濫,漂流遊蕩最終何處停靠。回憶起佛法剛開始傳播時,想要講解卻先感到慚愧。新科舉鼓勵衆多士人,跟從的人都獲得高官厚爵。我猶豫不決開始不相信,炫耀誘惑最終難以抵擋。可嘆我守着愚鈍,幾乎不被譏笑戲謔。獨自清醒慚愧隨波逐流,不輕易許諾也不以爲恥。不敢說去折斷鋒芒,但只保證守護自己。有關部門似乎還不知道,選拔考試在西洛出了差錯。一羣儒者聽誰號令,新的言論競相被刪減。雖說心裏覺得安穩,但恐怕不同時候有不同衡量。詭詐地獲得就如同巧妙射箭,太晚出嫁是因爲笨拙的媒人。誰有能力春天努力耕種,忍飢挨餓等待秋天收穫。聽說兄長職責在監考,評卷還放在樓閣之上。縮手旁觀他人,這種心意也不是很壞。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科舉制度及學術風氣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描述了自己知識的遺忘和所受的困苦,對當時紛雜的言論和學說變動表示憂慮。批判了將學說胡亂拆分和附會的現象,也對一些不良風氣如強辯、炫耀等進行了諷刺。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在這種環境中的無奈和堅守。詩中還提及了科舉對人們的影響以及選拔中的一些問題。整體語言深沉,情感複雜,體現了作者對世事和學術的敏銳觀察與深刻思考。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