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書生行

· 蘇轍
東方書生多愚魯,閉門誦書口生土。 窗中白首抱遺編,自信此書傳父祖。 辟雍新說從上公,冊除僕射酬元功。 太常弟子不知數,日夜吟諷如寒蟲。 四方窺覘不能得,一卷百金猶復惜。 康成穎達棄塵灰,老聃瞿曇更出入。 舊書句句傳先師,中途欲棄還自疑。 東鄰小兒識機會,半年外舍無不知。 乘輕策肥正年少,齒疏脣腐真堪笑。 是非得失付它年,眼前且買先騰踔。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方書生:指當時一些專心讀書、較爲迂腐的書生羣體。
  • 愚魯:愚笨、遲鈍。
  • 遺編:指前人留下來的書籍。
  • 辟雍:古代的大學,這裏代指朝廷的學院機構。
  • 新說:新的學說、觀點 。
  • 上公:位高權重的大臣。
  • 冊除:冊命任命官職。
  • 僕射(yè):官名。
  • 元功:首功,大功勞。
  • 太常弟子:太常是掌管宗廟禮儀等事務的官署,太常弟子指在太常相關學府學習的學生。
  • 窺覘(chān):暗中觀察、窺探。
  • 康成:鄭玄,字康成,東漢著名經學家。
  • 穎達:孔穎達,唐初經學家 。
  • 老聃(dān):即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 瞿曇(qú tán):釋迦牟尼的姓,借指佛教。
  • 策肥:騎乘肥壯的馬。
  • 騰踔(chuō):跳躍、超越,這裏指求得顯達。

翻譯

東方的書生大多愚笨遲鈍,整日關着門誦讀詩書,嘴巴都好像生出了塵土。在窗戶邊頭髮都變白了還抱着那些古籍舊編,堅定地相信這些書是從父輩祖輩那裏傳承下來的。朝廷學府推行新的學說都順從位高權重的大臣,那些因大功勞被冊命任命爲僕射的人得到了酬謝。太常學府裏的學生多得數不清,日夜不停地吟誦,就像那寒冷時節裏的秋蟲。四面八方的人想要窺探都沒有辦法得到,就是一本舊書都要百金,還捨不得輕易給人。像鄭康成、孔穎達這樣的大儒都棄之如塵土,對道家佛家倒是反覆研讀穿梭其中。把舊書上每句話都按照先師所傳來誦讀,可中途又想放棄,心中滿是遲疑。東邊鄰居家的小孩子卻能看透時代機會,半年時間在學府外名聲都傳遍了。那些年輕的人騎着快馬、坐着豪車十分威風,可這些書生牙齒掉落、嘴唇腐壞真是讓人覺得可笑。是是非非和得失就先交給未來吧,眼前還是先追求出頭顯達吧 。

賞析

這首詩深刻地描繪了當時書生羣體的不同狀態。一方面塑造了那些傳統守舊、閉門苦讀古籍經典的書生形象,他們恪守祖上傳下來的知識,在時代變革中顯得愚笨、不靈活。同時,詩中批判了當時學術風氣的變化,新說迎合權貴,原本的儒家經典學問被漠視,人們熱衷追求新的時髦學說,連道家和佛家思想也頻繁被出入研究。此外,將遲鈍不知變通的書生,與懂得把握時機、迅速在社會上揚名的東鄰小兒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浮躁和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整首詩以生動的筆觸,揭示了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以及學術風氣的複雜變遷,蘊含着作者對這種現象的深刻思考與批判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