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見月寄子瞻
西風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閉門青嶂合,臥聽百步鳴飛濤。
使君攜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設鼓與鍾,處處笛聲相應起。
浮雲卷盡流金丸,戲馬臺西山鬱蟠。
杯中淥酒一時盡,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變。
河吞鉅野入長淮,城沒黃流只三版。
明年築城城似山,伐木爲堤堤更堅。
黃樓未成河已退,空有遺蹟令人看。
城頭見月應更好,河流深處今生草。
子孫倖免魚鱉食,歌舞聊寬使君老。
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
飛鶴投籠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彭城:今江蘇徐州,蘇軾和蘇轍兄弟的故鄉。
- 耿耿 (gěng gěng):明亮的樣子。
- 嶂合:山峯重疊,像屏障一樣。
- 燕子:指燕子磯,位於長江邊上的名勝。
- 着人冷如水:形容月光清涼如水,灑在身上。
- 戲馬臺:古代徐州的名勝,東晉時名士謝安曾在此召集賓僚遊宴。
- 流金丸:比喻月亮,因月光如金,又流動不定。
- 鬱蟠:形容山勢險峻。
- 三更寒:半夜的寒意。
- 古汴:指汴河,古時重要的水上通道。
- 陵谷變:形容地勢變遷,這裏指自然地貌的改變。
- 黃流:黃河。
- 三版:古代城牆單位,一版等於一丈。
- 黃樓:蘇軾在徐州任職時所建,後毀於洪水。
- 遺蹟:指昔日的建築或遺址。
- 魚鱉食:比喻戰亂或自然災害中的慘狀。
- 南都:指南京,當時是南宋首都。
- 羞見:感到慚愧或不願見到。
翻譯
秋風驅散了夏日的炎熱,明亮的月亮清晰可見,如同秋毫般細膩。在故鄉彭城,門窗緊閉,山巒環繞,我在牀榻上傾聽遠處江濤的轟鳴。州官帶着賓客登上了燕子磯,月光如水般傾瀉,使人感到清冷。宴席上沒有鼓鍾喧鬧,只有笛聲隨風四起,如同流水般的旋律。雲層散去,月光灑滿大地,戲馬臺西山蒼翠挺拔。夜深了,杯中的酒一飲而盡,衣上沾滿了露水,寒意侵襲。明天,我將乘船離開古汴,回首望去,昔日的山川已面目全非。黃河吞沒了鉅野,流入長淮,城池淹沒在黃沙之下,只剩三尺殘壁。來年,人們重建城牆,堅固如山,但黃樓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遺蹟供人憑弔。我想,你在城頭看到的月色定會更加美好,而河流深處已生長出新的草木。我們能有幸避開災禍,音樂和舞蹈暫且寬慰你的老年。作爲南都的官員,你日漸衰老,貧窮,連那青天照人都覺得羞愧。你就像那隻被困籠中的飛鶴,曾是彭城繁華時的座上賓,如今卻無法展翅飛翔。
賞析
這首詩以中秋月夜爲背景,通過描繪蘇軾在彭城的生活情景以及對他的思念,展現了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詩人運用豐富的意象,如「明月耿耿」、「月色着人冷如水」等,渲染出寧靜而略帶哀愁的氛圍。同時,通過河流、山川的變化,暗寓世事無常,表達了對故土變遷的感慨。結尾部分,通過南都從事的貧寒境遇和飛鶴的比喻,寓言性地表達了對蘇軾仕途坎坷的擔憂,以及對共同生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祝願。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體現了蘇轍深厚的文學功底。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 《 熙寧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嵩少之間至許昌共得大小詩二十六首洛陽試院樓上新晴五絕 》 —— [ 宋 ] 蘇轍
- 《 閏九月重九與父老小飲四絕 》 —— [ 宋 ] 蘇轍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虜帳 》 —— [ 宋 ] 蘇轍
- 《 讀樂天集戲作五絕 》 —— [ 宋 ] 蘇轍
- 《 風痹三作 》 —— [ 宋 ] 蘇轍
- 《 次韻發運路昌衡淮南見山堂 》 —— [ 宋 ] 蘇轍
- 《 遊廬山山陽七詠開先瀑布 》 —— [ 宋 ] 蘇轍
- 《 臘雪五首 其一 》 —— [ 宋 ] 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