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往泉城穫麥
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潁川稻不足。
人言小麥勝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葉冰上齒,湯餅羊羹火入腹。
五年隨俗粗得飽,晨朝稻米才供粥。
兒曹知我老且饞,觸熱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來,亭午驅牛汗如浴。
吾兒生來讀書史,不慣田間爭鬥斛。
今年久旱麥粒細,及半罷休饒老宿。
歸來爛熳煞蒼耳,來歲未知還爾熟。
百口且留終歲儲,貧交強半倉無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遜往泉城穫麥:**「遜」應是前往之人 。「穫」同「獲」,收穫。「泉城」,可能是指濟南,因其多泉水 。
- **食稻不食粟:**稻,指水稻,其果實是大米;粟,指穀子,去殼後叫小米。意即年輕時吃大米而不吃小米。
- **潁川:**地名,在今河南許昌一帶。
- **西川:**大概指四川地區 。
- **冷淘槐葉:**冷淘是一種涼拌的食品,用槐葉汁水和麪粉製成,夏季食用,清涼爽口。
- **湯餅羊羹:**湯餅是面片湯之類的食物,羊羹即羊肉羹。
- **觸熱:**冒着炎熱 。
- **亭午:**中午。
- ****鬥斛(hú)**:**鬥和斛都是量器,這裏用「爭鬥斛」指在田間勞作計量糧食收穫。
- **饒老宿:**饒,饒恕、放過;老宿,指詩人自己,意即對自己手下留情。
- **爛熳煞蒼耳:**倉耳是一種野草。「爛熳煞」意思是盡情地去除,將蒼耳等雜草芟除乾淨 。
翻譯
年少的時候吃大米而不稀罕吃小米,如今老了住在潁川卻連大米都不夠吃。人們都說小麥比西川的還好,雪白的麥粒磨成粉煮出的食物如美玉般誘人。涼拌的槐葉面食入口齒間生涼,湯餅和羊羹下肚後暖意直入腹中。這五年隨隨便便也能勉強吃飽,早晨的稻米也只夠煮成粥。孩子們知道我年紀大了還嘴饞,在這酷熱三伏天到泉城去收麥。農家有消息一招呼就前往,中午趕着牛勞作汗水溼透全身。我的孩子向來研讀詩書,不習慣在田間辛苦勞作稱量收穫。今年乾旱了很久麥粒細小,收到一半就停下了,也算是對我這老人手下留情。歸來後把蒼耳之類的雜草除得乾乾淨淨,但不知道來年這些作物還能不能豐收。一家老小暫且要留出一年的糧食儲備,可貧窮的老友大多倉庫裏都沒什麼糧食了。
賞析
這首詩以蘇轍自身經歷爲線索,描繪出生活變遷與農事艱辛。開篇通過「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潁川稻不足」,鮮明地呈現了年少與年老時生活狀況的差異,有今不如昔之感。詩中對於飲食的描述饒有趣味,從「冷淘槐葉冰上齒,湯餅羊羹火入腹」可見當時飲食豐富,也側面反映出生活變化。
後半部分重點寫兒子們去泉城收麥。「吾兒生來讀書史,不慣田間爭鬥斛」,刻畫了書生子弟從事農事的艱難與不適應,展現了世家子弟與農事生活的距離感。「今年久旱麥粒細」等句,將現實中莊稼因乾旱而收成不佳的無奈展現無遺。最後「百口且留終歲儲,貧交強半倉無谷」,則由自家狀況推及貧交,體現出對民生艱難的關照與憂慮 。整首詩語言質樸平實,真切地還原生活場景,在敘事中蘊含詩人的情感與思考。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 《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 》 —— [ 宋 ] 蘇轍
- 《 筠州聖祖殿詩 》 —— [ 宋 ] 蘇轍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 》 —— [ 宋 ] 蘇轍
- 《 辛丑除日寄子瞻 》 —— [ 宋 ] 蘇轍
- 《 故樞密籤書贈正議大夫王彥霖輓詞二首 》 —— [ 宋 ] 蘇轍
- 《 江州五咏 其三 庾樓 》 —— [ 宋 ] 蘇轍
- 《 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 》 —— [ 宋 ] 蘇轍
- 《 詠霜二首 》 —— [ 宋 ] 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