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除日寄子瞻
一歲不復居,一日安足惜。
人心畏增年,對酒語終夕。
夜長書室幽,燈燭明照席。
盤飧雜樑楚,羊炙錯魚臘。
庖人饌雞兔,家味宛如昔。
有懷岐山下,展轉不能釋。
念同去閭里,此節三已失。
初來寄荊渚,魚雁賤宜客。
楚人重歲時,爆竹鳴磔磔。
新春始涉五,田凍未生麥。
相攜歷唐許,花柳漸牙折。
居樑不耐貧,投杞避糠核。
城南庠齋靜,終歲守墳籍。
酒酸未嘗飲,牛美每共炙。
謂言従明年,此會可懸射。
同爲洛中吏,相去不盈尺。
濁醪幸分季,新筍可餉伯。
巑巑嵩山美,漾漾洛水碧。
官閒得相従,春野玩朝日。
安知書閤下,羣子並遭馘。
偶成一朝榮,遂使千里隔。
何年相會歡,逢節勿輕擲。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序
《辛丑除日寄子瞻》是宋朝文學家蘇轍的一首五言古體詩。子瞻,即蘇軾,作品描述了作者對之前的一些事情的懷念,表達了作者對蘇軾的思念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辛丑:干支紀年。
- 除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
- 子瞻:蘇軾的字。
- 盤飧(sūn):盤盛食物的統稱。
- 梁楚:泛指今河南、安徽一帶。
- 閭里:鄉里。
- 荊渚:指荊州。
- 磔磔(zhé zhé):形容爆竹聲。
- 庠齋:學校的房舍。
- 懸射:猜測。
- 洛中:洛陽。
- 濁醪(láo):濁酒。
- 巑巑(cuán cuán):高峻的樣子。
- 馘(guó):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
翻譯
一年過去了不再回來,一天又哪裏值得珍惜。人們心裏害怕年齡增長,對着酒交談直到整晚。夜晚漫長書室幽靜,燈燭明亮照着坐席。盤中食物有來自梁楚的,烤羊與魚乾肉乾交錯擺放。廚師準備了雞和兔,家的味道好像從前。心中懷念岐山之下,輾轉反側不能釋懷。想到一同離開鄉里,這個節日已經三次錯過。起初來到寄住在荊州,魚雁都很便宜適宜客居。楚地之人重視歲時,爆竹聲聲作響。新春纔到初五,田地凍結還沒長出麥子。相互攜手經過唐州、許州,花和柳逐漸發芽。居住在汴梁不能忍受貧窮,到杞地躲避糟糠般的生活。在城南學校的房舍安靜,一年到頭守着書籍。酒酸了也不曾喝,牛肉美味時常一同烤着吃。說從明年開始,這次相聚可以猜測。同樣在洛陽爲官,相距不到一尺。濁酒有幸能分享,新筍可以送給兄長。高高的嵩山很美,波光粼粼的洛水很碧綠。因官職清閒能相互跟從,春天的野外遊玩賞朝陽。哪裏知道朝堂之下,衆人都遭遇失敗。偶爾獲得一時榮耀,就使千里之隔出現。哪一年能歡快地相聚,遇上佳節不要輕易拋擲。
賞析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蘇轍對兄長蘇軾的思念之情以及對過去時光和經歷的回憶與感慨。詩中描述了歲末時的種種情景,如與友人飲酒暢談、回憶過去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既有對家的懷念,也有在外爲官的各種感受。詩中還描繪了不同地方的歲時習俗和景色,如楚地的爆竹聲、新春時的景象等,使詩歌具有豐富的生活氣息和畫面感。通過回憶與展望,詩人強調了珍惜相聚時光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出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悲歡離合。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深沉。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