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

· 蘇轍
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 青松出林秀,豈獨私與己。 斂然不求人,而我自罍恥。 臨風忽長鳴,誰信日千里。 江行視漁父,但自正綱紀。 持綱起萬目,魴鱒皆可止。 老成日就衰,所餘殆難恃。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子瞻:蘇軾的字。
  • 淵明: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
  • :做官。
  • 斂然:端謹、嚴肅的樣子 。
  • 罍恥:因未能像酒器滿而不外溢那樣盡善盡美而感到羞愧。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
  • 綱紀:原指魚網上的總繩和紀繩,這裏比喻法度。
  • 萬目:指魚網衆多的網眼。
  • 魴鱒:魴(fáng),一種淡水魚;鱒(zūn ),也是一種魚類。
  • ** 老成:指年高有德的人 。**

翻譯

我有兩三位朋友,有的出仕當官,有的還未踏入仕途。

他們就像挺拔于山林間的青松,卓然秀出,並非只爲一己之私。

他們收斂端正,從不求取他人,相比之下我卻因自己未能盡善盡美而深感羞愧。

他們好似臨風突然長鳴的駿馬,誰能相信它們其實日行千里。

在江面上看那漁父捕魚,只專注於端正拉網的總繩。

只要拉起總繩帶動衆多的網眼張開,魴魚、鱒魚等各種魚兒都能捕獲。

那些年高有德的人日益衰老,他們僅存的力量大概也難以依靠了 。

賞析

這首詩體現了蘇轍對友人君子之風的讚美。開篇點明友人情況有仕與未仕之分,接着用「青松出林秀」的形象比喻,將友人比作出衆的青松,言其品德高尚、不自私。「斂然不求人」描述友人端正謙遜、獨立自處的品格,讓詩人「自罍恥」,凸顯詩人對友人風範的推崇以及自感不足。以「臨風忽長鳴」的駿馬爲喻,暗示友人才華內斂卻出衆非凡。「江行視漁父」用漁父捕魚專注綱紀,隱喻爲人行事應抓住關鍵。最後提到「老成日就衰」,流露出面對人才衰老的擔憂,也暗示後繼之人需扛起責任,整首詩從誇讚友人品德才能,到引發對現實人才狀況的思考,意蘊豐富,展現出作者精妙的表達和深沉的情感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