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其二

· 晏殊
天時與人意,齟齬舊無疑。 坐久翻遺恨,光來已後期。 行雲凝黛色,見跋費金枝。 況復輸來夜,笙歌繼夕曦。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齟齬(jǔ yǔ):本意是牙齒上下對不上,這裏指相互牴觸、不合拍。
  • :反而,反倒。
  • 遺恨:留下遺憾。
  • :本意爲踩、踏,這裏「見跋」具體含義較難確切解,大致可理解爲見到月行到某個階段 。
  • 金枝:這裏可能借指月光下美好的事物,代指月色。
  • :比不上,不如。
  • 夕曦:傍晚的陽光,這裏代指夜晚時光。

翻譯

上天的安排和人的心意呀,一直以來都難以契合相互牴觸。久久地坐着等待賞月,反而留下滿心遺憾,月光姍姍來遲,都超過了預期的時候。流動的雲朵凝聚着青黑的色澤,見到月光之時感覺好像耗費了美好的月色。更何況今晚的月色還比不上明晚呢,明晚將會有歡快的笙歌陪伴美好的夜晚。

賞析

這首詩圍繞中秋賞月展開情感抒發。首句「天時與人意,齟齬舊無疑」便奠定了全詩略帶惆悵的基調,指出上天安排與人心願常常相違背,爲後文的遺憾埋下伏筆。「坐久翻遺恨,光來已後期」生動描寫出等待月亮過程中的心境,滿心期待卻等到月亮來晚了,這種等待落空之感轉化爲遺憾。「行雲凝黛色,見跋費金枝」描繪雲與月的景象,雲的色彩映襯着內心情緒,而見到遲遲不來的月色,彷彿覺得月色都被消耗了許多,細膩地表達出一種對月色不如預期的失望。最後「況復輸來夜,笙歌繼夕曦」更進一層,想到今晚不如明晚熱鬧歡樂,今晚的落寞就更加明顯,借對比突出今晚賞月失落之餘,也對明晚有期待,傳達出情緒上的波瀾。整首詩借中秋賞月寫人生常有不如意之事,借景抒情,情感表達細膩含蓄。

晏殊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 3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