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送南城尉羅君

· 曾鞏
麻姑之路摩青天,蒼苔白石松風寒。峭壁直上無攀援,懸磴十步九屈盤。 上有錦繡百頃之平田,山中遺人耕紫煙。又有白玉萬仞之飛泉,噴崖直瀉蛟龍淵。 豐堂廣殿何言言,階腳插入鬥牛間。樛枝古木不記年,空槎枵然臥道邊。 幽花自嬋娟,林深爲誰妍?但見塵消境靜翔白鶴,吟清猿,雛禽乳鹿往往嗥荒顛。 卻視來徑如緣絙,千重萬疊窮巖巒。下有荊吳粟粒之羣山,又有甌閩一發之平川。 弈棋縱衡遠近布城郭,魚鱗參差高下分岡原。千奇萬異可意得,墨筆盡禿誰能傳? 丈夫舒捲要宏達,世路俯仰多拘牽。偶來到此醒心目,便欲洗耳辭囂喧。 羅夫子,一日遠補東南官。愛此層崖峻壑之秀髮,開軒把酒可縱觀。 喜此披霄插漢之夐起,出門舉足得往還。羅夫子,一尉龍蛇方屈蟠。 此邦人人衣食足,闔境年年枹鼓閒。几案剸裁得休暇,山水登躡遺紛煩。 我行送之思故園,引領南望心長懸。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麻姑山:在江西南城縣西,傳說麻姑仙女曾在此得道。
  • :接近。
  • 懸磴(dèng):高懸的石級。
  • 百頃:表示面積廣大。
  • 遺人:隱居之人。 紫煙:山林間雲霧繚繞如紫色雲煙。
  • 萬仞(rèn):形容極高,古時七尺或八尺爲一仞。
  • 言言:高大貌。
  • 鬥牛:星座名,北斗星與牽牛星。這裏形容堂殿之高。
  • 樛(jiū)枝:向下彎曲的樹枝。
  • 空槎(chá):枯老的樹枝。 枵(xiāo)然:空蕩蕩的樣子。
  • 嬋娟:美好的樣子。
  • 嗥(háo):吼叫。
  • 緣絙(gēng):沿着粗繩,這裏形容山路險峻如沿着粗繩行走。
  • 荊吳:泛指古代荊州和吳地。這裏指麻姑山下能看到的這一帶地區。
  • 甌閩:古代對福建等地的稱呼。
  • 弈棋:下棋,這裏形容城郭分佈如棋局。
  • 縱衡:縱橫交錯。
  • 舒捲:屈伸,這裏指人的行爲和志向。
  • 拘牽:受束縛牽制。
  • 洗耳:用許由洗耳的典故,表示厭聞塵俗之事 。
  • 遠補:到遠方任職。
  • 秀髮:美麗出衆。
  • 夐(xiòng)起:高聳。
  • 龍蛇:比喻人才,這裏說羅君才華如「龍蛇」暫時屈居低位。
  • 蟠(pán):盤曲。
  • 剸(tuán)裁:處理,裁決。這裏指處理公務。
  • 登躡(niè):攀登。

翻譯

通往麻姑山的道路彷彿要觸碰青天,地上鋪滿蒼苔,白色的石頭在松風中透着絲絲寒意。峭壁筆直立着,幾乎無法攀援,高懸的石級十步裏就有九步是曲折盤旋的。

山上有廣袤如同錦繡的百頃平坦田地,山林中隱居的人在紫色雲煙間耕種。又有高萬丈、如白玉般的飛泉,從懸崖噴射而下,直接落入猶如蛟龍棲息的深淵。

那高大寬敞的廳堂神殿是多麼雄偉壯觀,臺階的最下方像是插入了鬥牛星之間。彎曲古老的樹枝不知生長了多少年,枯老的枝幹空蕩蕩地倒臥在路邊。

幽靜的花兒綻放着自己的美好姿態,在幽深的樹林裏爲誰展現這嬌豔模樣?只見塵世喧囂消散,環境清幽寧靜,白鶴自由飛翔,猿猴啼叫清婉,剛孵出的小鳥、幼鹿時常在荒遠的山頂嚎叫。

回頭看向來時的小路,就像沿着一條細細的繩子前行,千重山巒、萬道峯嶺層疊不窮。山下荊吳之地的羣山如同粟粒般渺小,甌閩地區的平川也像頭髮絲一樣細微。

城郭如同弈棋時縱橫佈置在遠近各處,高低錯落如鱗片分佈的是山岡和平原。這裏千奇萬異的美景靠意想就能體會,就算把毛筆寫禿了,誰又能把這美景完全描繪出來呢?

大丈夫在世間或施展抱負或退隱沉思,都應該豁達,只是世間道路崎嶇,一舉一動大多都受到約束和羈絆。偶然來到此處,能讓人心神清醒,都想洗淨耳朵辭去塵世的喧鬧嘈雜。

羅先生,有一天要去東南邊偏遠之地任職爲官。您喜愛這裏層層懸崖、峻峭山谷的美麗景緻,打開窗戶端起酒杯就可以盡情縱覽。

欣喜於這裏高聳入雲的峯巒,出門擡擡腳就能前來往返。羅先生啊,您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縣尉,就像龍蛇暫時蟠屈。

這個地方人人衣食豐足,全境年內都少有戰事,十分安寧。您處理完几案上的公務能得到閒暇時光,登山遊歷可拋開紛繁煩惱。

我送您遠行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鄉,伸長脖子朝南望去,滿心都是長久的牽掛。

賞析

這首詩爲曾鞏送南城尉羅君所作。開篇極力描繪麻姑山的險峻與壯美,如「麻姑之路摩青天,蒼苔白石松風寒」、「懸磴十步九屈盤」展現出山勢的高聳與道路的崎嶇;「錦繡百頃之平田」「白玉萬仞之飛泉」等描繪出山中景色的奇幻瑰麗,令人神往。接着詩人由景轉入對人世感悟,借景抒發大丈夫應豁達超脫於世路拘牽的感慨。隨後又回到送別主題,提及羅君赴任之地風光優美,足以讓其在閒暇時光領略山水之趣,慰藉仕途「屈蟠」之憾。也表達出對羅君能在當地生活閒適的美好祝願。最後詩人表達送友時思念故鄉的情感 ,使送別之情更加真摯深沉。整首詩寫景雄偉壯麗,抒情沉穩真摯,景情交融間體現出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與開闊的胸襟。

曾鞏

曾鞏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佔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爲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遊。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爲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諡文定。有《元豐類稿》。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