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變文 其五
憶昔㖞鑾殿,相將出鴈門。
同行復同寢,雙馬復雙奔。
度嶺看懸瓮,臨行望覆盆。
到家蕃裏重,長媿漢家恩。
飲食盈帔桉,蒲桃滿頡樽。
元來不向口,交命若何存。
鳳管長休息,龍城永絕聞。
畫眉無若擇,淚眼有新痕。
願為寶馬連長帶,莫學孤蓬剪斷根。
公主時亡僕亦死,誰能在後哭孤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喎(wāi)鑾殿:指宮殿。「喎」在這裏是宮殿的一種形象說法,原字非常見寫法,此處推測爲類似宮殿義。
- 相將:相隨,相伴。
- 懸甕:山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因其形似懸甕得名 。
- 覆盆:山名,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所指,這裏推測指形狀像倒扣盆子的山。
- 帔桉(pèi ān):放置食物的器具。「帔」一種服飾,這裏當和「桉」搭配爲一種容器義;「桉」同「案」 ,器具。
- 蒲桃:即葡萄。
- 頡樽(jié zūn) :一種酒杯。「頡」有列舉、抗衡等義,這裏可能用於形容酒樽的樣式特點,「樽」指酒杯。
- 鳳管:笙之類的吹奏樂器,這裏代指音樂。
- 龍城:匈奴祭天、大會諸部之地,這裏借指家鄉(匈奴之地)。
- 孤蓬:孤單的蓬草,常用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翻譯
回憶起往昔在宮殿中的日子,然後相伴着離開雁門。一路上同行同寢,騎着雙馬一起奔馳。翻過山峯看到了懸甕山,快要離開時眺望那覆盆山。到了匈奴的家鄉得到敬重,可心中卻常常愧疚漢家的恩情。面前的飲食擺滿了器具,葡萄斟滿了酒杯。可是原本就不想進食,如此還怎麼維持生命呢。美妙的音樂長久停止了,家鄉的消息也永遠聽不到了。沒有合適的選擇來描繪眉毛,只有新流下的淚水在眼中留下痕跡。我寧願成爲伴隨寶馬的長繮繩,也不要像那被剪斷根鬚的孤單蓬草。倘若公主哪天去世了我也跟着赴死,誰還能在後面爲孤單的魂靈哭泣呢。
賞析
這首《王昭君變文》以王昭君遠嫁匈奴後的經歷與心境展開。開篇回憶從宮殿出發前往匈奴的一路行程,簡單幾筆勾勒出路途的景緻,引發離鄉別愁。接下來描述在匈奴雖生活優渥卻難以下嚥的痛苦,體現了她對漢家的深切眷戀。音樂的停歇、家鄉消息的斷絕更是加劇了她內心的落寞。「畫眉無若擇,淚眼有新痕」 細膩地刻畫了王昭君的孤獨與哀愁,從日常的妝容都不知如何選擇,到淚水常常掛滿臉頰,她情感中的悽苦盡在其中。詩中「願爲寶馬連長帶,莫學孤蓬剪斷根」通過對比,表達出她渴望有所依靠、不願漂泊的內心訴求,結尾處想到自己和公主的命運,盡顯生命的無奈與滄桑。整首詩以樸實卻多情的語句,生動地展現了王昭君遠離故土後的複雜心境和悲苦命運,表達出傳統文學中關於離鄉、哀怨等情感的深刻內涵,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兩千多年前那位美人的寂寞與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