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戚維戚綸之閬州亳州

古人貴道德,豈以祿位拘。 有道不在位,顔回舜之徒。 無德殃且至,商受爲獨夫。 以此固名節,富貴安足圖。 睢陽戚先生,今世古之儒。 終身不求仕,沒齒唯誦書。 孝愛睦姻族,淳謹化里閭。 文翁變蜀土,尚以德位俱。 仲淹居汾水,專用素教敷。 青青子衿輩,櫛比曳朝裾。 盛德苟無報,吾道將焉如。 鯉庭生二子,驪頷委雙珠。 樸厚有父風,學業張皇謨。 各登進士科,齊乘使者車。 閬中佐郡政,亳社司搉酤。 佐郡古半刺,可使惸嫠蘇。 搉酤今權道,亦助軍國須。 牽車驥雖屈,補履刃有餘。 誰謂佐著作,在上積薪芻。 誰謂光祿勳,其中混瓊琚。 我亦何爲者,先上青雲衢。 伐木空求友,拔茅未連茹。 終待奮直筆,會當伏青蒲。 請慎名與器,願分賢與愚。 彙征補皇極,戮力張道樞。 巨魚方喣沫,相忘在江湖。 冥鴻當順風,接翼摩太虛。 此志尚壹鬰,此別良悲吁。 苦縣且密邇,劍關多崎嶇。 于役勿爲歎,加飯聊自娛。 尺素惠好音,無惜雙鯉魚。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祿位:官職和俸祿。
  • :束縛、限制。
  • 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 :上古五帝之一,賢明君主。
  • :同類人。
  • 商受:即商紂王,名受,是商朝末代君主,被視爲無道昏君。
  • **獨夫:指殘暴無道、衆叛親離的統治者。
  • **沒齒:一輩子,終身。
  • **文翁:西漢廬江舒縣人,曾在蜀地興學,推動當地文化發展 。
  • **仲淹:這裏可能指胡瑗,字翼之,號安定先生,北宋著名教育家 ,「專用素教敷」體現其用質樸的教化方式。
  • **子衿:原指學子的服裝,後指代學子。
  • **櫛(zhì)比:像梳齒那樣緊密排列。
  • **曳(yè)朝裾:拖着朝服的衣襟,指入朝爲官。
  • **鯉庭:指父訓,出自《論語·季氏》中孔子在庭院中教育兒子孔鯉的典故。
  • **驪頷委雙珠:傳說中黑龍頷下有明珠,這裏比喻戚氏二子如同驪頷下珍貴的明珠。
  • **張皇謨:弘揚帝王的謀略,張皇有「大力宣揚、張大」之意,謨指謀略。
  • **半刺:指州郡長官的輔佐之職。
  • ****煢(qióng)嫠(lí)**:孤寡的人。
  • ****搉酤(què gū)**:官府對酒實行專賣制度。
  • **權道:權宜之計。
  • **牽車驥雖屈:良馬拉車,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比喻人才被埋沒。
  • **補履刃有餘:一把利刃用來補鞋,比喻大材小用。
  • **佐著作:官職名,從事著作之事。
  • **積薪芻:堆積柴草,這裏有不公平、賢愚不分之意。
  • **光祿勳:官職名,掌管宮廷侍衛及膳食等。
  • **瓊琚:美玉,比喻賢才。
  • **青雲衢:指高位。
  • **伐木求友:出自《詩經·小雅·伐木》,表達求友之意。
  • **拔茅未連茹:不能像拔茅草那樣連根帶出,比喻沒有選拔出更多賢才。
  • **奮直筆:指史官直言記錄事實。
  • **伏青蒲:指臣子直言敢諫 ,漢代史丹曾伏青蒲上向漢元帝直言勸諫。
  • **名與器:名,名譽、名分;器,指車服等代表等級的器物,這裏指名位。
  • **賢與愚:賢能的人和愚笨的人。
  • **匯徵:羣賢會合。
  • **皇極:帝王統治天下的準則。
  • **張道樞:弘揚道德的關鍵。
  • **喣(xǔ)沫:魚用口吐沫互相溼潤,借指彼此關懷扶持 。
  • **冥鴻:高飛的鴻雁。
  • **壹鬱:同「抑鬱」,愁悶不舒暢。
  • **苦縣:古縣名,此處不詳所指,可能是戚氏兄弟任職之地附近的地名。
  • **劍關:即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地勢險要。
  • **於役:遠行服役,這裏指出仕。
  • **加飯:多吃飯,保重身體之意。
  • **尺素:書信。
  • **雙鯉魚:古代將書信結成雙鯉形狀,這裏代指書信。

翻譯

古人看重道德,怎麼會被俸祿和職位所束縛呢?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在乎是否身居高位,比如顏回就是和舜一樣賢德的人。沒有德行災禍就會降臨,商紂王就是那殘暴無道、衆叛親離的獨夫。憑藉堅守道德來穩固自己的名節,榮華富貴又哪裏值得一味追求呢?

睢陽的戚先生,是今世如同古代一樣的大儒。他一生不追求仕途,一輩子只是誦讀詩書。他孝順友愛,使親族和睦,爲人淳樸謹慎,讓鄉里風尚受到良好教化。就像文翁改變蜀地風俗,道德和地位都具備;胡瑗在汾水之畔辦學,專心用質樸的教育方式傳教。學子們緊密排列,身着朝服入朝爲官。

如此高尚的品德倘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我們所堅守的道義將走向何方呢?戚家培養出了兩個優秀兒子,就像驪龍頷下珍貴的明珠。他們質樸厚道有父親的風範,學業上弘揚了帝王的謀略。二人各自都考中了進士科,一同乘上使者之車。一個在閬中輔佐郡守處理政事,一個在亳州掌管酒的專賣事務。

輔佐郡守這樣的官職,類似古代的半刺,可以讓孤寡之人得到救助。酒的專賣如今是權宜之計,但也能助力軍國的需求。這就好比千里馬拉車纔能有所屈就,如同用鋒利的刀刃去補鞋能力有剩餘。誰說擔任佐著作這樣的官職是公正合理,可能其實是賢愚不分;誰說光祿勳這樣的職位都是賢才,其中難免良莠不齊。

我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早就登上了高位。像想要伐木卻找不到合適的好友,選拔人才沒有帶出更多賢才。我終究期待拿起如椽直筆書寫真實,能夠像古人那樣直言敢諫。請一定要慎重對待名位,必須分清賢能和愚笨之人。讓衆多賢才匯聚來補益帝王統治的準則,共同努力弘揚道德的關鍵。

就像大魚相互吐出泡沫彼此依存,在江湖之中悠然自得;高飛的鴻雁趁着順風,翅膀挨着翅膀翱翔於天空。然而我的志向尚被壓抑,此次分別實在令人悲嘆。苦縣距離不算遠,劍關的道路卻崎嶇難行。你們出仕不要嘆息,多吃飯保重身體給自己找點樂趣。如果方便的話,一定要寫信給我,不要吝惜這互通消息的書信。

賞析

這首詩是王禹偁送戚維和戚綸前往閬州、亳州任職時所作。開篇通過古人重視道德、不被祿位所拘的觀點,引出對睢陽戚先生這位當世大儒的讚美,戚先生不求仕而以道德教化鄉里。

進而提及戚先生二子考中進士,分別在閬州、亳州任職,作者以才高位低、賢愚不分等感慨,表達對人才境遇的看法,同時委婉地對當時的官場現象有所諷刺。一方面肯定了戚氏二子的能力,另一方面爲他們的職位與其才能不相匹配而惋惜。

隨後詩人表明自己的志向,希望能直筆敢諫,分清賢愚,讓賢才匯聚輔佐帝王,弘揚道德,體現了詩人對理想政治狀態的追求。

最後以江湖巨魚、天空冥鴻爲喻,表達與友人分別的悲傷,同時叮囑友人在路途中保重身體,並且保持書信往來。整首詩既有對友人品德、才學的讚譽,又有對現實仕途狀況的思考,情感真摯豐富,兼具思想性與文學性,展現了詩人王禹偁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友人的關懷之情。

王禹偁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