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麥(壬辰)

· 鄭珍
北人食主麥,南人食主稻。 平時作餅餌,快啖爭且譟。 飯之乃愧貧,好惡殊顛倒。 入夏米難乞,市糶踴復暴。 焦麥餘兩甕,八口朝夕靠。 初嘗賴羹澆,再進乃深好。 法須臿皮精,味勝粗米糙。 齧苦蚤虱碎,咽順藜莧導。 撑腸不易饑,朝食晚可到。 固知吾輩腹,何物不堪犒。 女子乃驚詫,逢人即相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辰:這是詩歌創作的年份,干支紀年中的壬辰年。
  • 飯麥:以麥子爲飯食,「飯」在這裏作動詞,意思是把……當作飯。
  • 餅餌:餅類食品的統稱,(ěr)這裏指糕餅之類。
  • 快啖(dàn):痛快地吃。:吃。
  • 市糶(tiào):到市場上買糧食,:賣糧食(這裏語境中指向市場買糧)。
  • 踊復暴:價格迅猛上漲。踊,物價上漲;暴,突然、迅猛。
  • 齧(niè):咬、啃。
  • 藜莧(lí xiàn):兩種野菜,常指粗劣的飯菜。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莧,莧菜,也是一種野菜。

翻譯

北方人主食是麥子,南方人主食是稻穀。平日裏把麥子做成餅類,人們爭搶着吃得十分暢快,邊吃還邊喧鬧。若把麥子當飯吃,卻會被認爲是貧窮的表現,大家對食物的喜好竟然如此顛倒。進入夏季,想要乞討到大米十分困難,市場上糧食價格迅猛上漲。家中只剩下兩甕炒焦的麥子,全家八口人的早晚生計就依靠它。剛開始吃的時候,還要靠菜羹澆拌才能下嚥,多吃幾次後竟深深喜歡上了。煮這個麥子飯有講究,要把麥皮精心去除,煮出來味道比粗糙的米飯還好。咬起來雖有點像咬碎蚤蝨般的質感,但嚥下去很順暢,就着野菜也很不錯。吃下去很能填飽肚子,不容易飢餓,早上吃過能一直撐到晚上。由此看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的肚子,什麼東西不能用來填飽呢!家中的女子感到十分驚詫,逢人便說起此事 。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特殊時期人們飲食的變化與生活狀況。詩人以平實的語言開篇,對比南北主食差異,引出「飯麥」這一獨特現象。「入夏米難乞,市糶踊復暴」描繪出糧食匱乏、價格飛漲的現實,體現百姓生活的艱難。「焦麥餘兩甕,八口朝夕靠」則點明全家只能依賴焦麥度日。接着詳細描述吃麥飯從難以下嚥到逐漸喜歡的過程,「法須鍤皮精,味勝粗米糙」等句可見詩人從生活細節入手,真實反映出一家人在困境中的適應與對食物新的認識。 「固知吾輩腹,何物不堪犒」一句流露出一種面對生活困境的無奈與曠達。整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以質樸之筆寫生活瑣事,卻蘊含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對當時社會民生狀況的深切關注,反映了普通百姓在艱難歲月中的堅韌與適應能力。

鄭珍

清貴州遵義人,字子尹,號柴翁。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學宗許鄭,精通文字音韻之學,熟悉古代宮室冠服制度。有《禮儀私箋》、《輪輿私箋》、《說文新附考》、《巢經巢經說》、《巢經巢集》等。 ► 2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