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易陽:古地名。
- 踟躕(chí chú):徘徊不前的樣子。
- 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盛密的樣子。
- 淇水:古水名。
- 淹:停留,久留。
- 容與:遲緩不前的樣子。
翻譯
易陽春天的小草已經長出,我獨自徘徊遊蕩不覺天色已到日暮。 田田的蓮葉正盛,可淇水卻難以渡過。希望你能停下桂木船,與我一同行駛在千里的水路。既然已經相約一同遠行千里,桂木船也悠然地緩緩前行。江面上正好可以採菱,一起唱着清幽的歌曲在這江南楚地的美好氛圍裏。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一幅優美而帶着淡淡惆悵的江上圖景。開篇描繪易陽春草生髮的畫面,「踟躕日已暮」刻畫出主人公在美好春日裏徘徊至日暮的孤獨神態,引發讀者好奇。「蓮葉尚田田」描繪出蓮葉蓬勃的生機景象,而「淇水不可渡」則轉入一種阻礙、無奈之感。
詩人通過「願子淹桂舟,時同千里路 」,直接表達想要與人共行千里的願望,富有深情;「千里既相許,桂舟復容與」則展現出願望達成後的悠然。最後「江上可採菱,清歌共南楚 」描繪出在江上採菱、共唱清歌的愜意場景,給人以美好而悠然的想象空間 。整首詩情感表達細膩,寫景與抒情相映襯,營造出富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的氛圍。
謝脁
謝朓(tiǎo),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十九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初任其功曹、文學,爲“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爲驃騎諮議、領記室。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爲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爲中書郎。後又出爲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三十六歲。
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啓唐代律絕之先河。
► 1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