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徵人:指出徵或遠行的人,這裏指詩人自己。
- 放溜:順流而下。溜(liù):指水流。
- 晨陽隈(wēi):早晨太陽升起那一邊的山灣。隈:山水等彎曲的地方。
-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 合:會合。
- 洲:水中的陸地。
- 行舫(fǎng):航行的船。舫:船。
- 還瞻:回頭看。
- 漲岸:因水漲而升高的江岸。
- 陽雲臺:臺名。
翻譯
遠行的人欣喜於乘船順流而下,清晨從晨陽照射的山灣處出發。起初說前方水流會合之處,隨後確實看到近處的沙洲在視野中漸漸打開。並感覺不到行船在移動,只看到遠處的樹木向自己迎來。回頭瞻望,水漲起來的江岸在身後,陽雲臺也漸漸隱去身影。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清晨乘舟順流而下時的所見所感,充滿了動態的畫面美。開篇點明詩人愉悅的心境,借「喜」字奠定歡快基調。中間兩聯通過對途中景色的細膩描繪,「初言」「定覺」可見對行程變化的關注與好奇;「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巧妙地以動襯靜,通過遠樹看似「到來」,生動地寫出船行之速。尾聯回頭看岸上景色的變化,「稍隱陽雲臺」增添了意境的悠遠迷離,使整首詩呈現出一種悠然自得又餘韻悠長的氛圍。詩人將自己在行舟過程中的新奇感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對山水景色的描寫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