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诗

蛾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 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 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 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 竹密无分影,花疏有异香。 举杯聊转笑,欢兹乐未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蛾月:彎彎的月亮,如同蛾眉,形容月牙之美。
  • 燕姬:泛指北方的美女。燕,泛指北方地區;姬,古代對婦女的美稱 。
  • 開春閣:打開春天的樓閣,這裏指在樓閣裏開展活動 。
  • **鈴盤:一種舞蹈道具,上面有鈴鐺和盤飾,舞時發出聲響。
  • **起龍:這裏大概指舞蹈動作如蛟龍騰飛,或樂曲節奏似龍飛躍般富有氣勢。
  • **卻鳳:可能是演奏笙簧的一種姿勢或風格,如同鳳凰迴旋。
  • **樂未央:快樂沒有窮盡。未央,未盡、未已 。

翻譯

彎彎的月牙漸漸明亮起來,美麗的北方女子在小堂裏歡快嬉戲。她們跳起胡舞,打開春天般美好的樓閣,伴隨着鈴盤的聲響走出走廊。舞蹈動作像蛟龍騰飛般調節着節奏,演奏笙簧的姿勢如綵鳳迴旋。樹枝交錯在舞席邊,荷花生長在歌妓遊船的兩旁。翠竹茂密,無法分辨各自的影子,花兒稀疏,卻散發着奇異的芬芳。人們舉起酒杯,歡笑連連,盡情享受這無盡的歡樂時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歡快熱鬧的觀妓場景。開篇以「蛾月漸成光」營造出柔和浪漫的氛圍,爲整個場景奠定了基調。而後細緻地描寫了燕姬的歌舞表演,「胡舞開春閣,鈴盤出步廊」生動地展現出舞蹈的熱烈和舞者的活潑。「起龍調節奏,卻鳳點笙簧」則從舞蹈和音樂兩方面着手,用形象的比喻將節奏與姿態刻畫得富有動感和神韻。詩中對環境的描寫也極爲精妙,「樹交臨舞席,荷生夾妓航」展現出一幅自然與歌舞相融合的美妙畫面,「竹密無分影,花疏有異香」進一步渲染了優美靜謐的氛圍,讓人身臨其境。最後「舉杯聊轉笑,歡茲樂未央」則表現出人們陶醉在歡樂之中,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整首詩辭藻華麗,描繪細膩,通過對場景、表演和氛圍的生動描繪,展現出貴族生活中的娛樂場景,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蕭繹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