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詩二首

【其一】 別罷花枝不共攀,別後書信不相關。 欲覓行人寄消息,衣常潮水暝應還。 【其二】 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 莫復臨地不寄人,謾道江中無估客。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不相關:不再有聯繫。
  • 行人:出行在外的人,這裏指能幫忙傳遞消息的人。
  • 衣常潮水:可能有誤,推測應爲「依常潮水」。依常,按照平常;潮水,這裏藉助潮水漲退的規律來寓意歸期。
  • 暝(míng):傍晚。
  • 面脂:一種護膚品。
  • 煎澤:滋潤頭髮的油脂,此句大致說五月新榨的油適合用來製作煎澤。
  • 謾(màn)道:不要說。
  • 估(gū)客:商人。

翻譯

【其一】 分別之後,再也不能一起攀折花枝,離別以後,彼此的書信也不再往來。想要尋找出行的人幫我傳遞消息,(我期盼着你)按照平常潮水漲退的規律,在傍晚時分應該能夠歸來。

【其二】 三月的桃花如同美麗女子臉上的面脂般嬌豔,五月新榨的油脂正適合用來製作煎澤。不要到了外地卻不託人寄信回來呀,不要總是說江面上沒有往來的客商(無法傳遞信件)。

賞析

《別詩二首》體現了詩人對於離別的情感表達。其一描繪了離別後的冷落與期盼,不能再共賞花枝、互通書信,那種疏遠感令人惆悵。而藉助潮水規律盼歸期,將抽象的思念化爲具體形象,充滿了浪漫又焦急的情緒。其二從生活裏的季節物事說起,三月桃花、五月新油,筆觸細膩。然後話鋒一轉,埋怨對方不寄信不應妄稱無傳遞之人,直白地展現出離別的牽掛和對音信不通的不滿。這兩首詩以簡潔質樸的語言,深入刻畫了離別之後的眷戀、不滿和無盡的相思,情感真摯動人 。

蕭繹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