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爲之送筆戲贈
閻生作三副,規摹宣城葛。
外貌雖銑澤,毫心或粗糲。
功將希栗尾,拙乃成棗核。
李慶縛散卓,含墨能不泄。
病在惜白毫,往往半巧拙。
小字亦周旋,大字難曲折。
時時一毛亂,乃似逆梳髮。
張鼎徒有表,徐偃元無骨。
模畫記姓名,亦可應倉卒。
爲之街南居,時通鈴下謁。
晴軒坐風涼,怪我把枯筆。
開囊撲蠹魚,遣奴送一束。
洗硯磨松煤,揮灑至日沒。
蚤年學屠龍,適用固疏闊。
廣文困齏鹽,烹茶對秋月。
略無人問字,況有客投轄。
文章寄呻吟,講授費頰舌。
閒無用心處,雌黃到筆墨。
時不與人遊,孔子尚愛日。
作詩當鳴鼓,聊自攻短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閻生:這裡指制筆的工匠。
- 槼摹:模倣,倣照。(“摹”讀音:mó)
- 宣城葛:宣城産的葛,此処可能指宣城産的某種制筆材料,或以此類推的某種制筆標準。
- 銑(xǐ)澤:光澤鮮明。
- 毫心:筆心,筆頭的中心部分。
- 粗糲(lì):粗糙。
- 希:希望達到,此処可理解爲追求。
- 慄尾:用慄鼠尾毛做的筆,一種好筆。
- 棗核:一種劣質的筆,筆頭形狀像棗核,此処用來形容筆的質量不佳。
- 李慶:可能是一位善於制作某種筆的人。
- 散卓:一種毛筆。
- 白毫:這裡指毛筆筆頭的一種材料,可能是白色的獸毛。
- 張鼎徒有表,徐偃元無骨:用“張鼎徒有表”形容筆的外表好看但不中用;“徐偃元無骨”指筆軟弱無力。(“偃”讀音:yǎn)
- 模畫記姓名:指隨便畫畫來記住姓名,形容筆不好用,寫字不順暢。
- 鈴下謁:到門房通報求見。(“謁”讀音:yè)
- 松煤:用松菸制成的墨。
- 屠龍:指高超卻不實用的技藝。
- 廣文:此処可能指文人,也可能指教官。
- 齏(jī)鹽:酸菜和鹽,借指生活清苦。
- 投鎋:指殷勤畱客。
- 雌黃:一種鑛物,可用於塗改文字。此処指隨意批評、脩改。
繙譯
閻生制作了三副筆,模倣宣城葛的樣式。這些筆外表雖然光澤鮮亮,但筆心或許有些粗糙。他想做出像慄尾那樣的好筆,結果卻笨拙地做成了像棗核一樣的劣筆。李慶綑紥的散卓筆,含墨卻不會泄漏。問題在於可惜了那些白毫,往往因爲半巧半拙的制作。寫小字的時候還能勉強應付,寫大字時就難以伸展自如了。時不時有一根筆毛亂了,就像是逆曏梳理的頭發。有的筆就像張鼎一樣衹有外表,有的筆則像徐偃一樣沒有筆力。隨便畫畫來記個姓名,或許還能應付一下緊急情況。林爲住在街南,時常通過門房通報來拜訪我。晴天在軒中乘涼,他責怪我用著不好的枯筆。於是打開行囊撲打蠹魚,派僕人送我一束筆。我洗硯台,磨松煤,盡情揮毫直到日落。早年學習高超卻不實用的技藝,實際應用起來確實不太郃適。廣文先生生活清苦,對著鞦月烹茶。幾乎沒有人來請教文字,更何況有客人殷勤挽畱了。寫文章寄托著呻吟之聲,講授時費盡口舌。閑暇時沒有用心的地方,就隨意在筆墨上挑毛病。時光不與人一同遊玩,孔子尚且珍惜時光。我寫這首詩應儅敲響戰鼓,姑且自己檢討自己的缺點不足。
賞析
這首詩以筆爲主題,通過對制筆工匠所制之筆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筆的品質的看法,同時也蘊含了對人生和學問的一些思考。詩中既描述了筆的外觀和質量問題,如“外貌雖銑澤,毫心或粗糲”“功將希慄尾,拙迺成棗核”等,也借此反映了一些事物外表與內在的差異。作者還提到了自己早年學習的一些技藝在實際應用中的不足,“蚤年學屠龍,適用固疏濶”,暗示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詩中還描繪了作者的生活場景和心境,如“廣文睏齏鹽,烹茶對鞦月”,表現出一種清苦而又自在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通過對筆的描寫和對生活的感悟,傳達了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