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交詩二首效鮑明遠體呈晁無咎

建鼓求亡子,原非入耳歌。 除去綠綺塵,水深山峨峨。 滿堂悅秦聲,君獨用此何。 平分感秋節,空闊湛金波。 定夜百蟲息,高論聽懸河。 執攬北斗柄,斟酌四時和。 破屋仰見星,得子喜且多。 危柱無安弦,野水自盈科。 成道在禮樂,成山在丘阿。 收此桑榆景,相從寄琢磨。 開懷溟海闊,百怪出蛟鼉。 閉藏願自愛,驚人取譴訶。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建鼓:古代軍隊中指揮作戰的大鼓。
  • 綠綺:古代名琴。(qǐ)
  • 秦聲:秦地的音樂,多激昂之聲。
  • (zhàn):清澈。
  • 定夜:深夜。
  • 懸河:比喻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瀉一樣。
  • 執攬:掌握,抓住。
  • 斟(zhēn)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當 ,這裏指調控。
  • 危柱:琴瑟等樂器上的弦柱。
  • 盈科:水充滿坑窪。
  • 丘阿:山的曲折處。
  • 桑榆景:夕陽的餘暉照在桑榆樹梢上,借指晚年。
  •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引申爲研討、切磋。
  • 溟(míng)海:大海。
  • 蛟鼉(tuó):蛟與鼉,泛指水族。鼉,俗名揚子鱷。
  • 譴訶(qiǎn hē):斥責,指責。

翻譯

用建鼓這種喧鬧的方式去尋找迷失的人,可這本來就不是那能讓人聽進去的好歌。拂去綠綺琴上的灰塵,面對那深深的流水與巍峨的高山。滿屋子人都喜愛那激昂的秦地音樂,可你爲何卻獨愛這淡雅清幽?在這平分秋色的時節裏,天空空明,金色的月光灑在清澈的水波。深夜裏所有的蟲子都停止了鳴叫,我們高談闊論,你口中如懸河一般言辭滔滔。我們彷彿能夠握住北斗的手柄,調控四季的陰陽使之和諧。在破舊的屋子擡頭就能看見星空,能結識你讓我滿心歡喜。就像沒有安弦的琴柱搖搖晃晃,野外的流水自然填充着窪坑。成就道德學問在於禮樂的薰陶,堆積成山需要一丘一壑的積累。在這遲暮之年,希望能與你相互陪伴,一起研討切磋學問。心意敞開如同那廣闊無邊的大海,諸多奇妙景象如同蛟龍鱷魚在其中出沒。在獨處隱居的時候希望你能好好愛惜自己,言語驚人容易招來他人的斥責。

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寫給晁無咎的呈詩,以效鮑明遠體展現獨特風貌 。開篇「建鼓求亡子,原非入耳歌」用獨特意象,暗示追求真理不應藉助喧囂,而要有內在寧靜。「除去綠綺塵,水深山峨峨」描繪高雅純淨境界,體現對高尚精神境界的嚮往。詩中通過「滿堂悅秦聲,君獨用此何」對比衆人喜好與晁無咎的獨特,顯示其不隨波逐流個性。接着以秋夜之景襯二人清談,「定夜百蟲息,高論聽懸河」展現思想交流的暢快。詩中還表達了對學識修養看法,「成道在禮樂,成山在丘阿」闡明積累與修煉重要性。「收此桑榆景,相從寄琢磨」表明在人生晚年渴望與友人相互切磋進步。最後「開懷溟海闊,百怪出蛟鼉」表達心境開闊與想象豐富,「閉藏願自愛,驚人取譴訶」則是對友人生活處世的關懷告誡。整首詩既有真摯友情的表達,又蘊含深刻道德哲理,體現詩人豐富內心世界與深厚文學造詣 。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