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 · 其三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衰草。
拼音

所属合集

#憶秦娥

譯文

梅花凋謝了,北方邊塞的冰雪已經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飛去了。我要委託那北歸的大雁,請它問候一下故都家鄉的父老。 前線地區防務荒疏、邊聲悄寂,金人佔領的淮河以北,人煙稀少。那曾經繁華奢靡的宣和宮殿,已經衰草遍地,塵煙繚繞。

注釋

憶秦娥:詞牌名。雙調,共四十六字,有仄韻、平韻兩體。 梅謝了:指梅花凋落。 塞垣(yuán):指漢代爲抵禦鮮卑所設的邊塞。 鴻(hóng):即鴻雁,是一種候鳥。秋風起時北雁南飛,春季則自南歸北。在詩詞中常被當作信使。 憑伊:指憑藉大雁 問訊:問候;慰問。 大梁遺(yí)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遺民。大梁,戰國魏都,即北宋時都城汴京。 浙河:即浙江。 炊煙:指烹製飯菜形成的煙氣。 宣和宮殿:借指故國宮殿。宣和,宋徽宗年號。

《憶秦娥·梅謝了》是南宋詩人劉克莊所寫的一首詞。劉克莊借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的淒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國家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強烈指責。

賞析

開頭以“梅謝了”三字說明季節正當柳垂金絲的早春。春梅謝去,引起詞人一系列的聯想。他想起這時中原大地宋、金邊界地區,該也在凍解冰融、逐漸轉暖了,宋、金自“紹興和議”之後,兩國邊境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爲界,所謂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鴻歸早”也暗示着國境線的南移。接下去“鴻歸早”三句,要借鴻雁帶訊問候故都父老。  下片進一層表達了對故土、故都的深切懷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鎮江一帶已經接近前線,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衝要之地。“邊聲悄”,指這一帶平靜無戰事。“淮河”句,是說淮河一帶,本來是人煙稠密、運輸繁忙之地,自從靖康之亂、金兵南侵,一路燒殺擄掠,而在這片瘡痍滿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艱苦,呈現出殘破荒涼的景象,這裏就以“炊煙少”三個字以概括之。  末尾兩句與上片結句相呼應。前面是說早春北歸的鴻雁問候故都遺老,末尾點出故都宮殿(宣和是徽宗年號)那裏曾是北宋朝廷所在,當年是何等巍峨宏麗,如今只餘下冷煙衰草。遺民憑弔之餘,不僅暗傷亡國,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師能如鴻歸一般,早日北上恢復中原,而這也是詞人的心願。 詞人借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淒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國家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指責。
劉克莊

劉克莊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於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 48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