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隨園君墓誌銘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後,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錡,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遊幕四方。君之少也,爲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於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餘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江南爲知縣;最後調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爲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旣而去職家居,再起,發陝西;甫及陝,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爲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陝歸,年甫四十,遂絶意仕宦,盡其才以爲文辭歌詩。足迹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於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畱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後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爲人誦焉。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於爲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爲達之;士多倣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餘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爲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迹。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爲不足道,後絶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於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無子,撫從父弟樹子通爲子。旣而側室鍾氏又生子遲。孫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於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祔。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遊最久。君歿,遂爲之銘曰:
粤有耆龐,才博以豐。出不可窮,匪雕而工。
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藹如其衝,其産越中。
載官倚江,以老以終。兩世阡同,銘是幽宮。
拼音
譯文
袁君是錢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職期間,在官場中有名望政績。辭官之後,在江寧西城修建了一箇園林居住,稱隨園。當時人叫他隨園先生,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箇字號。祖父名錡,父親名濱,叔父名鴻,都因爲貧困而到各地去當幕僚。袁君年少時,讀書自學,有所成就。二十一歲,從錢塘抵達廣西,到巡撫衙門中探望擔任幕僚的叔父。
巡撫金鉷大人一見他就覺得他與眾不同,叫他寫一篇《銅鼓賦》試試才學,袁君很快就寫完了,文詞很瑰麗。恰逢博學鴻詞科開考,金鉷就舉薦了袁君。當時共舉薦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齡最小。結果應試落榜。乾隆三年順天府鄉試,考中了舉人。第二年成爲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學習期滿,改派到江南做縣官,最後調任江寧知縣。江寧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當時尹文端任總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盡自己的能力辦事,沒有什麽避忌,因此辦事沒有不成功的。不久辭官回家,後再次起用,被派往陝西。剛到陝西,因父親去世而返回,此後一直居住在江寧。
袁君本來因文章出色入選翰林院,也有聲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擠外放;等到做知縣,顯示了才能,卻又始終得不到昇遷。從陝西回來的時候,剛四十歲,就斷絶了做官的念頭,把他的全部才華都用到了文辭詩歌上。東南地區的山水勝迹,都有他的遊蹤,那瑰麗奇異、幽邃曠遠,全都表現在詩文之中,自我怡悅,隨興抒意。各地的讀書人來到江南,都要前往隨園投贈詩文,幾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園林館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寧靜,景色秀麗。至於建築、器具,也都很精美,用來款待客人的東西很豐盛。袁君殷勤好客,樂意和人交往,看到別人好的地方,總要把它説出來。後輩人的詩文,即使衹有片言隻語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舉出這些字句,誦讀給他人聽。
袁君的古文、駢文,都能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曉古人的作文之法,至於寫作詩歌,更能充分發揮他的才氣工力。一般人心裏想説而難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許多讀書人倣效他的詩體。所以《隨園詩文集》,從朝廷達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貴重它。海外琉球國,也有人來尋取這部書。袁君仕宦雖不顯赫,然而時論認爲,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樂趣,獲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沒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剛入仕途的時候,曾任溧水縣令。他的父親從遠方來到溧水縣衙所在地,懷疑兒子年輕,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隱瞞自己的姓名到民間察訪,大家都説:“我們縣年輕的袁知縣,眞正是個好官啊!”袁君的父親這纔高興地進了縣衙。在擔任江寧知縣的時候,曾經早晨治理政務,晚上邀集讀書人一起飲酒賦詩,著名的軼事更多。江寧的貿易場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審理的案件,編爲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認爲這些不値得一談,後來決意不要別人記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績。
袁君於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謝世,享年八十二歲。夫人姓王,沒有生子,撫養堂弟袁樹的兒子袁通作爲自己的兒子。不久,偏房鍾氏又生了兒子名叫袁遲。有兩個孫子,一個叫袁初,一個叫袁禧。原先,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倉山的北面,畱下遺囑將自己與父母合葬。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倉山父母墓地的左側。因爲袁君與桐城人姚鼐的先輩有交誼,而姚鼐又住在江寧,與袁君來往時間最長。袁君去世,於是爲他寫了一篇銘文:
年高德劭,學識廣博。著作豐碩,才思無窮。
不事雕琢,自然而工。文士宗法,名播海外。
和藹可親,清虛淡泊。生於越地,爲官濱江。
優淋終老,兩代同墓。是爲銘文,刻此幽宮。
注釋
袁隨園:袁枚,清代著名詩文作家,號簡齋,一號隨園,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進士,年四十辭官居江寧(今南京),造園於小倉山,名隨園。作詩主張抒寫性靈,其詩文曾風靡一時。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遊幕:出外作幕僚。
金鉷(hóng):字震方,漢軍鑲白旗人,世居登州(治所在今山東蓬萊),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任廣西巡撫。
銅鼓: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銅製樂器,形如鼓。有人附會爲諸葛亮所創製,故又名“諸葛鼓”。
博學鴻詞科:清代設此科始於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由在京在外的大官薦舉報考。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稱“報罷”。
報罷:未考中。
乾隆戊午: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
順天鄉試:順天,府名,治所在大興,有時在宛平。鄉試由生員(秀才)應試,考中者稱舉人。生員應在所在的省應試,但亦可在順天府應試。袁枚於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二十二歲時中舉。
庶吉士:亦稱庶常,以《尙書·立政》有“庶常吉士”之語,故稱。清代翰林院設庶常館,選新進士優於文學、書法者選爲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午後考試,成績優良者授翰林院編修、檢討官等,其他分發各部任職,或優先委任知縣,稱爲散館。
尹文端公:尹繼善,字元長,滿洲鑲黃旗人,爲袁枚座師。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任兩江總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復任。
總督:清代地方最高長官,綜理一省或二三省軍政。
甫:剛剛。
卒:最終。
畱連不倦:畱連賓客而不知疲倦。
四六體:駢體文的一體,多以四字、六字相屬爲句,又常以兩組四、六句相對仗,故稱“四六體”。
市井:舊稱做買賣的地方,後泛指城鎮地區。負販:推車挑擔的小商販。
琉球:舊國名,即今琉球群島。位於日本本土西南,我國臺灣省東北,包括沖繩等五十餘島,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爲日本侵佔,現爲日本領土。改爲沖繩縣。
溧水:縣名,在江蘇省西南部。
考:父。
名迹,聞名的事迹,這裏主要指吏治方面。
判事:對案件的判決事例。
從父弟:袁枚堂弟,名樹,字鄉亭。
側室:妾。
遲:鍾氏生子,名遲。
小倉山:在江蘇南京市內清凉山東面。
袝:袝葬,合葬。
“爲之銘”:此文後有銘文,略。
序
《袁隨園君墓誌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爲袁枚所寫的一篇墓誌銘。這篇散文追憶了袁枚一生的經歷和文學成就,贊揚了他傑出的文學才華及爲官清廉、淡泊名利的品質。